JN体育茶叶常识范例6篇绿茶香气的主体成分是芳香物质,其含量虽少,但构成香气成分的种类较多,其中,有的是鲜叶中原有的,有的则是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低沸点的芳香物质在杀青过程中大部分挥发了,剩下的都是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含量虽少。但使得绿茶具有了良好的香气。经过杀青工序,破坏了酶的活性,抑制了酶类的氧化作用,绿茶芳香油中醇类含量增加,制成绿茶后,芳樟醇的含量增加。在烘炒过程中,糖类受热焦糖化,也散出不同香气,如板栗香、甜香等。此外,有些氨基酸氧化后生成异戊醛,丙氨酸氧化后生成苯乙醛等。
绿茶香气有花香、嫩香、甜香、清香、板栗香等。香气有纯度、高低、长短的区别,以香气淡薄、低沉、粗老为差。有异味为劣质茶。香气浓度高、纯度好和持久性佳,香高持久为最佳。绿茶香气高锐或香气幽雅不俗,持久悦鼻,品质特征就好。现在许多绿茶有青草气,往往是杀青不足,或为了成茶色泽翠绿,外观漂亮,在干燥上火候不够之故。与青草气相反的是老火香或称火功香,这是茶叶香气中稍带焦糖香。常见于干燥过度、温度过高,使茶叶中部分碳水化合物转化产生焦糖香气。
嫩香是指柔和、新鲜幽雅的毫茶香,多用于采制精细的名优绿茶;清香大多指多毫的烘青型嫩茶特有的香气,如“黄山毛峰”茶清香高雅;高锐指香高扑鼻,有锐利感觉,多用于高档绿茶;板栗香又称嫩栗香,似熟的板栗的那种甜香。多见于高档绿茶,产于安徽的高档“屯绿”就具有板栗香高的特点。
嗅闻绿茶香气就茶本身而言有嗅干茶香、茶汤香、叶底香,有人会说还可嗅品茗杯的香、嗅盖碗杯的香,这均是茶汤香的补充。嗅闻干茶香的方法:手捧茶叶,将鼻子靠近茶叶,吸入茶叶发出的香气。高香茶、新茶、足火茶,干嗅香气比较高,而劣质茶、陈荣或水分含量多的茶,干嗅香气低。湿嗅绿茶香的方法也有许多种,绿茶如用盖碗泡的话,拱形杯盖可蕴集茶香,左手拿杯送至鼻口,右手开杯盖,半掩半开,把鼻子靠近嗅闻;或盖碗经开水烫杯后,投入绿茶,盖上杯盖,摇动盖碗茶杯,嗅闻茶香;或投茶入杯后,注少量开水,然后嗅闻茶香,因水少茶多,绿茶经开水激励后,香气明显。如单纯为了鉴赏绿茶的质量,冲泡三五分钟后,倒掉茶汤,反复嗅闻叶底的香气,可细细辨别。
闻茶香识好茶,人们都有这样的想法,但具体运用上,比较困难。如杭州每当清明前后,茶叶市场上有许多茶农摆放的茶叶江南体育。闻起来,都是新茶香,分不清哪个好坏。比较便利的方法是用开水烫杯后。投入茶叶少许,适当摇动后嗅闻,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提高香气浓度,增强嗅觉的敏锐感,也有助于了解香型、香气的纯度。一般而言,香气优雅、似麝似兰的悦鼻幽香、嫩香肯定是好茶。欲了解香气的持久性,还可冲泡几分钟后,沥出茶汤嗅闻叶底的热香、温香、冷香。香浓持久的为好茶。
在茶叶店、茶楼、居室等接待宾客时冲泡绿茶。运用常规玻璃杯泡茶方法,往往未能让宾客领略到好茶的美妙香气。这是由于茶与水的融合,便于茶叶中的内含物浸出,而不利于茶香的嗅闻。若以细腻的感觉发挥名优绿茶品质特征的话,有许多种方法,可突出香气的鉴赏。进而使宾客认同好茶,认同名优绿茶的风格特点。其一是烫杯、投茶、摇香、嗅闻后再冲泡饮用;其二是运用浸润泡的方法后嗅闻茶香。再冲泡饮用;其三是用盖碗茶盏泡茶发挥茶香。
例如,对于大部分买茶的人来说,喝茶时还是打开茶杯,投茶注水,而不是端坐在那里,一杯一杯地品。而我喜欢抽空品茶,却因忙着《推心置茶——大转型时代的22条茶业商规》的最后完稿工作,也无暇那样泡茶,甚至喝茶也要强迫自己停下工作。
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一地鸡毛,很多人陷入焦虑,忙着找出路,茶产业自然受到影响,但真正压在茶产业头上的“大山”,或者说致使很多茶商活得很累的原因,却并不是经济大环境,而是原因,我们暂且称之为“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是“伪茶道”。我不反对将“茶”上升到“道”的层面,就像我不反对“花道”“香道”一样。既然大家都需要在物质之外寻求一个心灵家园,当无法找到的时候,借助花、茶、香等物来悟道,也未尝不可,只要适可而止。但我反对一些摆弄个形式就以为是“道”的“伪茶道”,这无形之中会让人感觉喝茶“太麻烦”,“离自己很远”,从而阻碍了一些人“喝茶”。
其一,“言行不一”就是“伪茶道”。什么是道?这个问题有一万种答案,这里不回答,但可以肯定是,违背常识的一定不是“道”。拿茶叶来说,若要谈“茶道”,则最起码的礼仪常识要有,而一些人连做人的礼仪常识都没有,又如何谈论“茶道”?例如,我接触过一些茶产业的“大人物”,大谈茶能修身养性,表现出来的素质却令人失望,具体不便细说;再如,一些冠以茶人之人相互指责却又在人前演戏等等。这些人谈茶道再漂亮,都是“伪茶道”!
其二,“流于形式”就是“伪茶道”。“道”必须在行为中体现,必须接地气,能“走路”,否则,只要一些形式主义,要“道”又有何用?礼仪常识做不到,去谈什么茶道?推而广之,茶道讲究“美”,以次充好“美”吗?农残超标“美”吗?忽悠人收藏、夸大金融功能“美”吗?乱施肥料“美”吗?价格离谱“美”吗?勾三搭四“美”吗?言而无信“美”吗?装腔作势“美”吗?包装过度“美”吗?潘安卖茶“美”吗?
其三“脱离生活”就是“伪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坦诚相待,这是常识,例如相互尊重、言而有信、知恩图报等等。茶道要为人服务,饮茶是一种生活方式,哪怕只是用一只玻璃杯泡茶,也是一种不同于可乐的生活方式,所以你要把握“生活”这个核心,而不是“生意”。尤其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的品牌营销都要“推心置腹”,一切的生意都要回归本质,都要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重视人与人之际的关系,帮助对方改善生活,才会有更好更持久的生意。
第二座“大山”是“房地产”。抛开经营策略的问题,很多茶叶店租金太高,尤其是经济下滑的时候,的确只是在为房东打工。更可怕的是,高昂的租金推高了茶叶价格,降低了茶叶消费的频次,让本来可以是生活必需品的茶,变成了高档品,甚至是一种奢侈品,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价格越高,卖得越少;卖得越少,状况越糟!
一切的交易,都需要在价格上有所体现。一旦过高,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反应。还好现在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很多创新的茶叶营销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绕过“房地产”这座大山,让更多的茶叶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说句题外话,房地产还推高了“结婚”的价格,让婚姻的核心“爱情”让位给次重要的“现金”。
那么,茶产业具体应该如何做?在淘宝等传统电商模式比重下滑的趋势下,茶商要重视移动电商,例如,可以借助微信、QQ、陌陌等众多社交平台做好内容营销,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茶叶,引导消费者长期持续地消费茶叶,将是茶产业摆脱“房地产”这座“大山”的有效方法。请注意,要做好内容营销,而不是“类似”“暴利刷屏”!
第三座“大山”是“被神话”。茶叶就是茶叶,对十分有益,但一切都是有限制的,也是有条件的,茶叶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医治百病、一喝就灵。也就是说,茶叶是助人的产品,你也必须抱着助人的心态去经营茶企、销售茶叶,把茶叶的功效客观地讲清楚,不夸大、不避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不是看着茶叶就仿佛看到了一堆堆闪闪发光的金子。
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不少被夸大的茶叶,尤其是一些打着茶叶幌子的“小众茶”或“准茶叶”,仿佛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诸多慢性病都能迎刃而解,“茶到病除”,不需要再吃药了!医生都可以回家“卖红薯”了!事实绝非如此!即使茶叶能够根治这类慢性病,也要看人的体质、饮茶时间及习惯,更何况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茶叶能够根治这类慢性病。茶叶能够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要让茶叶产生理想的效果,饮茶者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
南涧茶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在发扬传统茶叶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发明、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茶叶生产技术,通过努力实践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经不断总结,探索出具有鲜明特点、适宜南涧的茶叶生产技术,从而不断增进了茶园的素质,茶叶品质提高,茶叶新产品涌现,茶叶产值增长,使南涧茶叶产业持续发展。茶叶是南涧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山区、半山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产业”。茶叶对南涧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茶叶生产工作需要继续加强茶叶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不断创新茶叶科技培训方式,扩大茶叶科技的覆盖面,推动南涧县茶叶产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茶叶是南涧县的一个传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南涧县生态条件优越,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远离污染,茶山常年云雾缭绕,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茶叶内含物质丰富,形成了滋味鲜爽、醇正回甘,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澜沧江、红河流域的无量山、哀牢山高海拔带山区,“高山云雾出好茶”是南涧茶叶的线.16万亩,茶叶企业63个,年产干茶379.87Ykg,茶叶产值7577多万元。
南涧县始终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茶叶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茶园建设主要包括新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和常规茶园改造转化三个方面。2003年至2011年,全县共发展新茶园37716亩,改造低产茶园65318亩,常规茶园改造转化10000亩。近五年来共组织茶叶科技培训321场18480人次。每年参加全县科技宣传周活动,通过展版、发放科普资料、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茶叶科技宣传。
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杂乱,难以形成“名牌”效应;企业缺乏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实力,难以形成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茶农进行掠夺式采摘;茶叶面积分布点多面广,科技推广工作覆盖率低;茶农文化素质差,多数茶农的科技意识和接受科技的能力不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科技人员知识更新速度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要求;科技推广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科技人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后续科技服务跟踪不到位,茶叶实用技术推广成果难以得到巩固。
茶叶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应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叶初制产品加工技术;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山地茶园建设技术;茶粮间作套种生产技术。推广普及茶叶科技知识和提高农民群众的实际操作技能,需要加强茶叶科技知识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以提高培训效果。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做到“实际、实用、实效”,要突破关键环节,抓出特色。加强茶叶科技推广服务,提高群众科技水平,在充分发挥科普网络体系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服务力度,配备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做好超前试验、示范,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到技术上门,服务到家,努力提高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新思路、提出新办法、实施新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要不断挖掘茶业产业内部潜力,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农技推广速度的新模式。一是成立县乡村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二是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茶叶科技培训;农业科技人员要提高认识,尽职尽责开展茶叶科技培训;需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强化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人手,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以培养“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培训教师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开展培训和指导,通过开展交流、现场示范等形式,使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成效。
启动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示范和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彻底解决科技进入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发展致富的科技“金钥匙”交到农民手中,并持之以恒地做出工作实效。培训进村、科技入户,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为了加大技术与农户直接对接的力度,农业培训工作要重心下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本营运为纽带,实施生产、销售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共同体。“协会、公司、经纪人”三结合组织形式的成功实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要支持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鼓励和引导他们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转化的能力;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茶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已经完全融入现代民众生活之中,人们对茶饮品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给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与国内外市场从事经济活动更加频繁,生产和经营业务的不断拓展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法律风险,如何提高企业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正确把握市场经营发展机遇,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成为茶叶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
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虽然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化,但是,对目前我国的市场情况而言,茶叶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的茶叶企业都是自立门户,经营各种产地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的各色茶叶品种,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几乎没有大型企业和知名的茶叶品牌进行茶叶经济活动,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模式虽然灵活多样,但是,存在发展的弊端,生产销售规模小,经济贸易体制进展缓慢,企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停留在小商品经济时代,法律责任意识淡薄,难以在市场经济中做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面临重大的经济活动,对相关的法律了解不足,难以客观看待其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风险,阻碍了企业相关的经济工作的开展。
中国加快依法治国的法治进程,企业市场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甚至售后环节,都有可能涉及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但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茶叶企业在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偏弱,缺乏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生产经营活动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进而使得法律责任的意识更加薄弱,久而久之,形成经济活动和法律保障脱节的恶性循环。中小企业的经营手段比较单一,往往以物美价廉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通过销量的增长来实现效益的提高,盈利空间较小,管理者不愿意消耗精力和资金加大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培养和提高,使得企业整体的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欠缺。
茶叶企业在随着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可能会遇到兼并重组、进出口贸易、上市等重大的经济行为,管理者对法律责任意识的漠视态度,使得在遇到这些重大的经济活动时,难以对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法问题做到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经济运营时,难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法律责任风险,容易在经济行为中遇到经济纠纷和法律问题,阻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较大程度的发展。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者缺少法律责任意识,归根结底是没有意识到由于缺少法律意识,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经济收益是资金链的主要来源,是关乎企业命运的关键。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在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能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护,使企业受到经济损失。缺乏对企业整体的法制观念建设,使得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无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约束自身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茶叶企业管理者加律责任意识观念,可以在企业创业起步的初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企业渡过艰难的起步阶段,慢慢走上正常生产经营的轨道,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来避免恶性竞争,不正当经营手段,使企业在产业转型等经营项目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的立足和发展。另外,如今信息爆炸已经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任何的违法行为都会在万众的瞩目之下无处遁形,人们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到的信息迅速快捷,一旦企业发生不法行为或者违犯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都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中国茶叶企业在如今的市场格局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何其艰难,如果因为法律理念的缺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法律纠纷,使企业形象受损,是多么得不偿失。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在进行企业上市等经济行为时,形象更是重要的基础工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对于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茶叶企业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制观念,以身作则,弘扬法律责任意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使企业整体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下,守法经营,建立文明守法的企业文化,将遵守法律作为企业进行经济行为的底线,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忽略法律的权威性和平等性,任何违法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企业管理者只有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加强企业的法治建设,使遵守法律、维律、运用法律的法律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的土壤中。
目前很多的茶叶企业都是在遇到法律纠纷时,对法律人才求贤若渴,在没有法律问题时,却对法律无人问津。企业应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入法治管理的理念,引入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人才从事茶叶企业的法律顾问职务,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对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及时给予相关的指导,提高法律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企业管理工作都要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使法律责任意识深入人心。在茶叶企业中,建立法律监督的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识别和规避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麻烦,使法制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的生活现状,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企业的茶叶品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茶叶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就要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给予更多的关注,对种茶环节的化学药剂的使用,制茶的工艺、售茶的保障都要用法律责任来约束茶企的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从法律责任的角度和道德观念的角度,守法经营,避免欺骗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不法行为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使得企业在消费市场能有长久的立足之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结论法律不仅是茶叶企业生存发展的约束,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茶叶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组成成员,就要坚守相关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出发,加强法律责任意识,通过整体法律意识的提升,来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保障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规避法律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影响企业的形象和长远发展,通过企业法律责任意识的提高,来增加企业在未来经济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
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常态[1]。提出的新丝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西翼部分,通过新丝路经济带可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结成“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总理在2014-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从战略高度推动贸易均衡发展”、“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等。我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出口新丝路经济带是一个新的契机,充满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性问题。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中国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全球总量超80%。全球茶叶出口总量达182.5万吨,其中斯里兰卡出口31.8万吨,中国出口30.1万吨,而全球茶叶进口总量位居前列的俄罗斯、巴基斯坦也在“一带一路”地区[2]。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地区的茶叶数量为7.15万吨,同比下降9.79%,出口金额2.74亿美元,同比增加3.7%,分别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金额的23.7%和21.5%。如何规避“一带一路”地区竞争问题应对茶叶出口挑战,将是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战略成功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
扎根理论①是借助系统化程序从资料中提升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研究并归纳式地引导出结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对资料进行系统编码;从收集的资料中生成概念;对概念进行比较后生成理论性问题;建立概念间的联系;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高度和变异度的整合性。最核心环节是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包括开放式、关联式和核心式三个层级编码。扎根分析已经在商业研究领域越来越普遍,为企业机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借助扎根方法,从国家、行业与企业层面对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存在的问题进行逐级编码整理与分析,结论可为茶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调查问卷选择我国茶叶出口第一大省浙江,采用互联网问卷、邮寄问卷、实地问卷以及委托问卷等方式,选择了30家茶叶出口企业为调研对象。被问卷对象为基层管理人员及以上②。发放调查问卷475份,收回389份问卷,剔除灰色信息答卷与无效答卷,有效问卷336份,实际有效率71%。基层、中层与高层管理者的问卷比例近3:2:1。被调研者学历皆为专科及以上,工龄在3年及以下的占到32%,3年以上的占到68%。进一步在调研区域选择5家业绩优秀的茶叶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被选企业均龄为3年以上,本轮被访谈对象为每个企业总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③。
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过程中咨询与请教了茶叶研究相关专家与学者,资料严格按照扎根理论和方法的规范要求,利用质化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三个层次的逐级归类编码分析(表1-表3)。样本数按照2:1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以(2/3样本)编码分析,另一组(1/3样本)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使用。
1.开放性编码。通过开放性编码分析可确定抽象概念类属的属性和维度,从收集的问卷与访谈样本资料中发现抽象的概念类属,进一步对抽象概念类属给以命名及类属化。通过开放性编码分析,从样本资料中抽象生成出60个开放性编码(限于篇幅仅以部分内容示例),如表1所示。
2.关联性编码。关联性编码分析可确定各范畴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查找与构建概念类属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逐步收缩样本资料中范畴密度。进一步对凝练的开放性编码进行关联性编码分析,最终得到12个关联性编码,如表2所示。
3.核心性编码。核心性编码分析可使样本资料信息进一步收缩凝练,最终集中到与核心类属相关的编码中,通过系统化对比分析已构建的抽象概念类属的理论程序,并关联性编码进行横、纵向与范畴化归类分析,给集中的关联性编码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再结合原始样本资料进行动态比较,最终提取3个主核心范畴(样本分析发现,核心编码主要集中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方面,本文暂定义为国家、行业与企业层面),如表3所示。
4.理论饱和度检验。检验理论饱和度利用一组1/3的留置样本,结果发现各项范畴已经发展完善,其中3个核心性范畴没有再发现明显的新关联范畴,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新初始抽象概念,因此可视为通过扎根方法对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的问题研究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
(一)政策措施问题。我国政府对新丝路经济带的各种政策正向影响着茶叶产业的发展,可大大促进茶叶企业对新丝路经济带出口的业务热情。
(二)环境污染问题。一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影响着茶叶的生产与出口状况,天蓝、水清、地绿的环境更适合生长优质茶。我国目前已经在环境污染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治理,很多环境污染法律法规已经出台。绝大部分茶叶生产园已经被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管控[3],农药、肥料等也进行了统一集中管理,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35%。
(三)文化习惯问题。新丝路经济带跨国文化差异容易导致理念冲突,影响茶叶出口贸易合同的订立。新丝路经济带沿线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及消费习惯的噪音会影响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业务流程,增加企业出口成本和合作风险。
(四)市场拓展问题。我国茶叶种植与产出率较高,但茶叶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较低。加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纷纷涌入新丝路经济带茶叶出口市场,使我国开拓新丝路经济带茶叶市场面临较多对手。
(五)人力资源问题。向新丝路经济带出口茶叶需大批懂管理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贸人才。出口的茶叶质量过硬,需要茶叶种植与生产的高技能人才。
(六)信息技术问题。信息技术是国际贸易的平台与载体,信息技术发达的茶叶企业更容易在新丝路经济带市场接单。茶叶出口会牵扯到知识外溢与知识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七)创新能力问题。SaaS④、PaaS⑤、IaaS⑥及在此基础上演进的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贸易模式,促进了茶叶出口贸易方式的创新。随着云经济时代来临,大数据逐渐流行并渗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每个角落,OtoO模式给茶叶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带来较大的机遇与挑战。
(八)品牌能力问题。我国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茶叶企业相对较少,茶叶企业普遍缺乏品牌竞争意识,缺乏国际品牌竞争能力。新丝路经济带茶叶市场上拥有响亮品牌的茶叶企业在谈判时的话语权较强,能够争取到较好的业务源。
(九)合作能力问题。我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茶叶企业存在“小、散、乱、弱”格局[4]。瓶颈性规模阻碍了整个茶叶行业的发展壮大,还会形成茶叶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与内讧。合作能力风险主要在于茶叶出口企业间做不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彼此内在联系少,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
新丝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更近了一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不可小觑。在“走出去”战略的驱动下,我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会更加广泛与密切,上述问题发生的频率将越来越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刻不容缓。从国家、行业与企业三个层面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第一,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下细分茶叶出口市场,针对新丝路经济带沿线不同国家与地区开展更具专业性的茶叶出口;第二,严格规范茶叶的种植环境与生产流程,特别是对茶叶生态园与产业园做到科学统筹规划;第三,掌握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特征与法律文化做法等,熟悉对方消费市场运营细则;第四,在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建立茶叶生产与销售子公司等,将出口转化为内销,弱化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意识;第五,加强茶叶生产与外贸的人才培养,提升茶叶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行业协会指导高校与社会机构培养对口的茶叶综合人才;第六,强化互联网环境下对茶叶出口企业的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保护;第七,领悟“互联网+”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质,注重云计算平台下电子商务对茶叶的促销作用;第八,采取“1+1模式”,将茶叶出口品牌化锻造,即一方面塑造中国茶叶品牌价值,另一方面让国际茶叶市场体验到中国式茶叶品牌的亲和力;第九,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诞生大型茶叶出口企业,或通过战略联盟,在茶叶协会帮助下抱团出口,实现茶叶出口资源最优化。
扎根理论属人类学应用学科,主要利用应用人类学常用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帮助决策机构找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本文对中国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的问题研究正是遵循扎根理论方法,对茶叶出口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企业进行深度访谈,找出了茶叶出口新丝路经济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构筑了解决问题的路径,为茶叶相关组织做出出口决策提供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茶叶出口地区与出口企业较为分散,从业人员平均薪酬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占比较优势,可能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差距及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变大;还有,一些茶叶企业难以高薪留住高素质外贸人才,可能导致企业高级人才流出;再有,向新丝路经济带出口茶叶可能给我国茶叶产业带来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深度冲击。
[1]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