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基础知识范例6篇茶树病虫害防治学是茶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培养高级茶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多所大学设立了茶学专业,其中12所学校具有茶学硕士授予权,即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1]。
目前,茶树病虫害防治学课程虫害部分课堂教学20学时,主要包括绪论、昆虫学基本知识(不包括茶树害虫的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刺吸式口器害虫、食叶害虫和蛀木害虫;实验教学8学时,包括昆虫的外部形态观察、昆虫的分类、刺吸式口器害虫形态观察和其他茶树害虫形态观察。其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茶树病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茶树病虫的防治原理方法,分类鉴别特征,掌握主要茶树病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措施、测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为指导茶树生产和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目前,在现有授课学时下,课程涉及面广,对于没有普通昆虫学基础的茶学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很吃力,学习兴趣降低。结合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现对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的虫害部分教学改革设想和实践探索进行总结,以期与同行商榷。
本教学内容涉及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的内容,总的教学重点在刺吸式害虫、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即茶树虫害的识别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达到能正确识别主要茶树害虫,掌握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综合治理的实践技能,能够指导茶树害虫的防治工作。
通过讲解植物保护方针,在当前人们高度关注茶农药残留的问题的时期,结合有机茶叶发展,在了解虫害发生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茶树虫害的综合治理,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增加其学习的兴趣。
结合茶树虫害,讲解昆虫学形态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为刺吸式害虫、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茶树害虫的防治需要虫情预测预报的知识,因此增加茶树害虫调查和预测预报知识,可为害虫治理和确定施药时间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讲授茶树害虫田间调查、预测预报的方法和原理。
重点讲解茶树害虫,黑刺粉虱、小绿叶蝉、绿盲蝽、山楂叶螨、茶黄螨、茶小卷叶蛾、毒蛾类、刺蛾类、天牛类、吉丁虫类和木蠹蛾等的形态特点、为害状况、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方法。
知识内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要是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对学习内容、内涵和外延有充分的认识,转变成学生头脑中内部知识的过程的结构内涵。经过内化的知识体系在被学生应用过程中,其效果远远大于学生反复记忆零散杂乱知识的结果[2]。教师授课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主要途径,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知识内化的另一主要途径[3]。结合青岛当地茶叶栽培过程中出现的虫害,利用多媒体展示害虫的为害状和程度、发生面积及药剂的喷洒情况,提出目前茶叶栽培过程的安全问题,促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问题,即如何经济、有效、安全地防治该害虫,从而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害虫的发生规律、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药剂等。
知识内化在学生方面,需督促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不是提倡“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而是记录讲课内容的重点内容,还需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某些心得,并且还包括听课过程中的某些疑问,这是一种“记”与“思”相结合的笔记记录方式。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害虫防治相关科学研究,促使其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形成师生协作研究制度,培养学生将内化的知识用于实际的创新[4]。
茶学专业无专门茶树虫害生产实习,因此在重视课堂实验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茶学实习,进行田间实验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茶园中识别茶树害虫,掌握害虫发展规律,有效控制虫害对茶树的为害。
总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下,注重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的筛选与整合,采用“知识内化”教学授课方式,加强学生内化知识的运用,培养出适合指导茶树虫害防治的人才,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 李远华,杨江帆.我国茶学学科发展的思考:兼论武夷学院茶学学科的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10(5):30-32.
[2] 阚维.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向及反思:知识内化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35-41.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它与我国瓷器、京剧等是我国的文化符号。作为茶叶发源地的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贸易的频繁往来,茶叶作为我国特有物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急需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翻译人才,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的翻译人员,既要掌握英语日常翻译所需的词汇与句法,更要掌握关于茶叶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和专有名词和约定俗称的词句用法,茶叶专业英语的翻译人才要努力在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中维护国家形象。
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是为针对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培养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要具备多方面的翻译能力。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要有对英语茶叶文献的阅读能力,对于这些茶叶英文原版文献,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要能够翻译并熟知里面的内容。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还要有书写的能力,即书写关于茶叶的英文文章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翻译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能力是必备基础。当然,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最重要的还是说的能力,即茶叶英语翻译对外交流能力[1]。从事茶叶贸易出口,关于茶叶的贸易往来难以避免的出现谈判、会议等情况,这都需要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交流。随着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缺口巨大,大量培育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令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具备听、说、读、写地全面茶叶英文能力,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行业有巨大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茶叶的全世界的传播也有着巨大贡献。
我国教育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茶叶专业也不断发生着改进和提升。茶叶专业并不只是单一的专业学科,而是与茶叶相关专业的多学科综合学科,培养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对于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行业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强综合国力[2]。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由我国领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交流更加深入,经济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够提升我国传统茶叶行业在世界经济领域内的商业竞争力,在全球化市场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弘扬我国传统茶叶文化。目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缺口巨大,培育和填补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翻译人员是当前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首先,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源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茶叶英语翻译专业的很少,甚至有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就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茶叶专业英语的情况来看,比例非常低,虽然茶叶专业英语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等学校虽然设立了茶叶专业英语,但是课时安排较少,教师没有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选修课之一。其次,师资力量不雄厚。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既具备英语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茶叶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同时具备这两点的教师并不多,教师没有必备的知识,学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茶叶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关于茶叶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少之又少。课程设置没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现行的茶叶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结合当前茶叶贸易所涉及的实际,这样的授课方式脱离实际,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茶叶专业英语看似是一个狭义概念,其实是一个广义概念,茶叶专业英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学科知识也是繁若星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4]。对于茶叶专业英语所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教材采用国家统一编写的通用教材,和学校内的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两种形式,也可以采用将国家通用教材与学校教材相结合教学的形式,以国家茶叶专业英语统一通过教程作为基础,将学校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作为茶叶专业知识的补充,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实现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茶叶专业英语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茶叶贸易翻译当中去,与时俱进,紧追行业发展脚步,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作为与时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师不能够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5]。商品经济社会,与贸易相关的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更加专业化,教学方式的方向也应该更偏向商业化,才能够适应茶叶贸易翻译行业的现实需要。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应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茶叶对外贸易行业,对于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翻译工作的支撑,更要有良好的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做好茶叶对外贸易行业的翻译工作。
教材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实现的基础,教材选取的好能够为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教学的核心[6]。目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多涉及专业英语知识,对于茶叶相关专业内容涉及很少。茶叶专业英语并不仅仅是英语的简单传授,还是茶叶专业知识的教授,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是英语与茶叶专业知识的综合科目,教学过程缺一不可,教材的选取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目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英语翻译教材的选取应该充分茶叶贸易出口行业的相关市场情况,结合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以期做到学校教学理论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无缝连接,能够让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通常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些常规的内容进行考核,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也无法对教学效果和目标实现进行很好的评价和评估[7]。因此,要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做出改革举措。考核的目标不是传统的要成绩,旨在通过考核令学生对自身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自身不足做出改变和提升,加强弱项,摒弃只专注于书面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茶叶专业翻译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时期将结束,新的考核方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能力;社会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实习期间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等等,书面成绩已经不再是对于一个翻译人才的唯一考量,考核的核心是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多方面的综合考核,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8]。茶叶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被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所接受,甚至有像英国那样将茶作为日常饮品的国家,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有赖于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这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巨大,茶叶专业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作为茶叶英语教师的“太阳”作用,不仅讲授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教授茶叶相关专业知识,力图培育出英语与茶叶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应用的翻译人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能够培育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加强我国茶叶贸易对外交流,推动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行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5]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6]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32-35.
[7]曾衍文,李燕霞.基于学生兴趣差异化的茶艺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219-220.
课程建设是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该《意见》指出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提升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改革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点。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围绕该目的,体现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课程建设者通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建设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2]。本文以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建设为例,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践。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交通、餐饮服务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交通运输服务、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而设置,也可作为校级公选课设置,不H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要JN江南体育,也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历史、民俗、文学、艺术、经济、医药养生等诸多领域,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服务性等特点。在“重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指导下,高职院校的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2],与高职院校“宽知识、重实践”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3]。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茶叶基础知识模块、茶艺模块、茶事服务模块、茶文化模块四大模块;实践内容包括茶园参观、茶艺礼仪、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花茶茶艺和黑茶茶艺8个部分内容。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教育、茶馆参观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制定适宜的课程教学大纲,再结合课程特点制订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茶事服务与管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采取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其课程课时分配为理论授课32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表1)。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力求完整地、深入浅出地传授茶文化及茶事服务基础知识,同时有利于不断夯实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实践性和服务性[4]。茶事服务与管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除传统讲授法之外,探索采取课堂小讲座、小组竞赛、小组讨论、慕课、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并辅以作业、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比如:①在教学“少数民族茶俗礼仪”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民族的茶俗礼仪,在课堂上分享,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②举办“中国的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馆文化及发展”等课堂小讲座,辅助以现场表演示范,让学生感受别样的学习体验。③采用慕课的方式教授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名优绿茶介绍”“茶艺表演流程”“茶点搭配”课件制作比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巩固知识。⑤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超市出售的产业产品,并将产品分类,以小组形式介绍其特点,模拟与客人介绍茶叶的场景。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根本都是从学生的思想需要、心理动态、学习习惯出发,因势利导地采用适当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茶艺、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服务他人的能力。
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实践练习。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茶艺实训室进行4个茶艺表演专题的教学和训练,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练习;以小组为单位互助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参观教学。集中安排学生到茶园、茶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认识了解茶树的形态特征、了解茶馆服务内容和经营形式。以便学生了解茶文化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的实践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茶叶知识、茶艺技能等的热情,帮助他们提升动手能力、表演能力、服务能力,从而使教师从一个讲授者、解惑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协调者的角色。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精品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的特色。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统计发现,目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已达5 638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建设一门优质的精品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及课堂组织的灵活性、趣味性等方面着力,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5]。茶事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主线,然后在此主线上具体展开其他各部分内容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路线;二是实践课程灵活多样。本课程实践以参观学习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寓教于乐,营造一个充实、多样、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习技能的同时,教师应能总结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在日后的教学中提前引导,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建设者们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同时改进教学内容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想。
[1] 闫晓红.高职院校综合英语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37-138.
[2] 刘德华,刘志森.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6-9.
[3] 白俊奎.浅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47-49.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由我国著名茶树育种学家陈兴琰教授、茶叶审评专家陆松侯教授、制茶专家朱先明教授等创办,1958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茶学本科专业之一。1982年,茶学专业和茶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五个重点专业和湖南农业大学两个重点学科之一。此后,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成立实验课教研室,将茶学专业的所有实验课统为一体,实施专业技能规范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于 1988年在校内创建具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1989年在离校20余公里的长沙县干杉乡建立了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1999年,湖南农业大学征购了该茶场,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2003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本专业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 茶学专业2008、2009年分获教育部一类、二类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茶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建设团队。2005年以茶学深加工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全国创建了植物资源工程专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茶学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其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是一个有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茶学专业现有茶叶加工实验室、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检验实验室、茶叶生化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类茶植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另有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药用植物资源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湖南)和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 ?O。拥有价值近 3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基地建有会议室、教室、师生公寓、篮球场、公共食堂等设施,设茶树品种园、生产试验茶园、茶叶加工厂,拥有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两个教学实习基地分别于2005、2007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茶学专业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富民工程”,先后与20多家省内外知名的茶叶企业建立了学、研、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构成了茶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条件。
近5年,茶学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湖南省十五重点科技项目等部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学研究项目35 项。十一五期间,鉴定科研成果1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了科研和教学平台,也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新时期茶学专业教育改革和茶学学科体系改革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之一。茶学专业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得认可。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 1990年“建立实验课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自主经营办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构建茶学专业教学新体系,培养农工贸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农林院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中国是茶的祖国。五千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茶叶,唐宋以后茶成为中国的“国饮”,长盛不衰。从唐始,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十九世纪中后期,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0%,垄断着国际茶叶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热潮在世界掀起,古老的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茶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中国茶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出口数量和金额居世界第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并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和消费国。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当前,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从福建乌龙茶到云南普洱茶再到湖南黑茶,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国内饮茶人口基数快速增长,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国内茶叶消费量就翻了一番多,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目前传统茶产业正走向多元化,传统茶产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高等茶学教育作为支撑[6]。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所以说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会给学科建设增加活力。
从茶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食品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技术等影响和渗透到茶学学科,现代茶学是应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知识和技术体系。学科跨度大、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通性强、知识体系庞大、应用性很强。茶学科技的加速发展、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剧了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学内容有限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索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茶产业和茶学学科的特点使得过窄的专业面、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适应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培养基础宽厚、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强,有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营销贸易、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茶业技术人才。
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茶产业对人才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已成为今后茶学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茶产业正在向现代茶产业转变,茶产业链的延伸使茶产业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叶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茶学与食品、饮料、药学、日用化工及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紧密衔接、相互渗透,使茶学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全面交叉融合的态势。为适应这些变化,必须拓展茶学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特色突出、知识覆盖面更广、人才适应性更强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茶产业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与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领袖等共同研究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据此修订茶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革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先进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茶产业内涵拓展,茶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一线技术专家和国内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一起编写专业教材,建立一整套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鲜明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把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编写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湖南省茶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动力,加快专业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国内茶叶行业各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茶文化专家来校作兼职教授,通过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生等方式,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培训、交流、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素质修养。《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学。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为语文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以学习茶艺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尝试跨学科教学,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导向,以校本教材中茶诗、茶散文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对文学,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德)舒尔茨指出,跨学科教学就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它的意义在于使得各学科得以交叉成一个知识点,促使多门学科在教学中融会贯通。
本文以校本教材《茶》为教学内容,对其中的茶诗歌、茶散文的语文教学进行探讨。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茶诗散文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形成一个知识辐射圈,加强对茶艺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让学生真正领悟茶文化的精华。
学生在进行茶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进行着茶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中茶诗和茶散文可以说是茶文化中的精髓,而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诵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通过创设意境,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散文的情感与内涵。
创设意境,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中的抽象画面,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使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散文《天下第一香――》时,教师通过放映茶的图片或视频,播放《》的歌曲,创设出“茶农采茶乐在其中”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于飘香的茶园中,并通过朗读课文及的古诗,更深地入境,从而激发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达到更好的赏析效果。朗诵时,如果能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够提升诗歌散文的内涵,也更容易展现出作者的情感与作品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音返难窈退卸恋挠锏饔锲等都要充分流露出作品原有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对作品的情感“原汁原味”地还原。
王国维的“意境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情”与“景”的关系,他指出,景多无限,情也说不尽,“境界”本质上是“情”与“景”两个元素构成的。“情”与“景”的结合体现了作者精神活动的结果。二者的多样化的对立统一,便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对于茶艺课堂上茶诗散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再现意境”作为纽带,把茶艺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对茶诗、散文典型形象的再塑造上,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自主体验作品情感。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散文诗歌中,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让学生理解景物所烘托的氛围,景物所渲染的意境目的何在。例如教学唐代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茶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该诗点明了茶叶的品质,人们饮茶的习惯和茶叶的作用。诗人咏茶起句点题,茶的意象成为我们的切入点,“境中有象”,意境因象而产生意趣。学生在对茶的基础知识的了解中,很快就明白了“茶”意象的意义,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淡泊明净、追求自然的心态,则可以借助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配乐加以引导,这就将音乐、诗歌和个人感知相结合,从而感受到“晨前”“夜后”“洗尽”的景物描绘,皆是诗人情感的体现。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意境的烘托就尤为重要,茶艺演示则成了烘托意境的重要形式,把学生代入这样的氛围里面,让他们在优雅恬静的茶艺演示活动中去思考,去咀嚼,去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跨学科语文教学,并把意境运用到教学中,利用意境,把茶艺、音乐、诗歌散文交织在一起,使语文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较充分地调动了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热爱学习,陶醉在美和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自唐朝开始,饮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在这一背景下,饮茶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能够对人们具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当前教育体系日益成熟,如今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上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人行为习惯上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如果想要确保其教学有效性,就需要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茶叶种植和应用的相关记载。而我国茶文化在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贵族阶级和文人士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随着饮茶习惯逐渐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加剧,整个茶文化体系更加成熟。可以说,茶文化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想要体系化认知传统文化,就必须从茶文化切入,通过了解茶文化体系的内涵,才能对传统文化形成广泛认知,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体系内涵中丰富阐述了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无论是茶道,还是茶礼,其中都有着丰富完善的价值观。比如在饮茶的过程,需要静心等待,需要用心品尝,而这一过程正是礼仪规范推动的结果。尤其是在茶道中,其倡导的是尊重,因此,认知茶文化,就是继承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其次,茶文化体系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其中更是融入了丰富教育理念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在茶文化中向我们阐述了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理解来对待复杂问题,同时也在教育和引导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性看待人生中各种问题之间的转化,因此茶文化体系中的教育价值,也能够使其更容易被融入到当前整个教育活动中。最后,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行为引导和规范,可以说是茶文化体系中所独有的价值内涵,随着我们对茶文化体系认识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正确的行为模式示范,因此其能够对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活动提供有效指引。随着当前社会活动日益成熟,如今需要通过合理的文化内容阐述与展现,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发挥和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完善教育体系就成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仍然缺乏应用的重视,因此其价值和作用并不到位。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家庭教育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素材,事实上,当前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通过言传身教,并没有合理完善的素材。随着当前人们接触素材的途径日益完善,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但是目前无论是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技能,都缺乏应有的素材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极为必要。此外,目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示范和引导。目前一些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其更多使用的是理论和普通说教,其效果不仅不理想,甚至很难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有选择融入合适的要素,才能实现其应有教学效果。对于家庭教育活动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势必能够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家庭教育应有价值。最后,家庭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正确理念的界定和认知。比如说,孩子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合适的教育载体就极为必要。但是目前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念界定,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理念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完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家庭教育的具体目标。
在我们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知日益全面的今天,想要有效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需要从教育的初期开始,而家庭教育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实现以下要求:首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完善融入。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实质性影响。当儿童具备相应文化基础时,其才能发挥自身多样素质和能力。而融入文化元素,就需要有好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素材。通过讲解和阐述茶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喜欢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为学生成长奠定重要帮助。其次,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应该将整个教育过程与行为理念引导体系化结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活动,其中更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更为丰富完善的素质理念。因此,合适的理念内涵极为重要。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所以完善的茶文化内容可以为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以往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时,其使用的方法是说教式教育,因此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各种应有的行为理念缺乏必要认知。所以,当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予以切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最后,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将教育活动细化为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等体系化融合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索将孩子知识和素质以及整体技能培养体系化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因素,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以往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和在意孩子的知识学习,这种较为片面的教育观念,就使得教育活动存在较大偏差。茶文化体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了相应的教学元素,同时也有着相应理论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应用价值,同时也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理想目标。
从当前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状况看,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影响孩子终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对目前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并不到位。而茶文化体系的丰富度和完善度,使得我们可以体系化应用传统茶文化内容,改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融入到家庭教育体系当中。茶文化中包含内容元素很多,如果将其笼统的融入到整个家庭教育体系中,那么不仅很难发挥茶文化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更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实现两者互促共进的目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相匹配。因此,合适的茶文化素材极为必要。其次,在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活动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全面结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具体需要,通过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基本潜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要将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学生教学活动中。我国茶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全面,因此,要将茶文化与学生全面培养体系化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成长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家庭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元素,而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对中西方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活动并不成熟,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素材。我国是茶文化大国,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上的引导和帮助,而茶文化的示范作用,也必然会使得孩子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有效引导。通过正确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