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分类
JN江南体育2020十大最受欢迎茶饮品牌这些品牌可以排第一的原因在这里

  JN江南体育2020十大最受欢迎茶饮品牌这些品牌可以排第一的原因在这里NCBD(餐宝典)评选出的“2020上半年中国十大最受欢迎茶饮品牌”,依次是:喜茶、茶颜悦色、奈雪の茶、蜜雪冰城、CoCo都可、书亦烧仙草、1點點、古茗、乐乐茶、益禾堂。

  备注:本榜单由NCBD(餐宝典)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制作并发布,欢迎指数由消费者满意度、媒体影响力、网络情感、品牌差评率、企业实力以及行业专家综合评分得出。

  该榜单的“欢迎指数”由消费者满意度、媒体影响力、网络情感、品牌差评率、企业实力以及行业专家综合评分得出。其中,差评率首次作为关键指标被引入NCBD消费者欢迎评价体系,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在消费者眼中的受欢迎程度。

  欢迎指数满分100分,此次得分超过90的分别是喜茶(92.11)和茶颜悦色(91.87),它们和第三名奈雪(89.36)组成的“第一梯队”,大幅领先其他品牌。其余7个品牌的得分则相对集中,而且第四名的蜜雪冰城(80.86)和第十名的益禾堂(71.55)的差距,跟它和第三名奈雪的差距相当。

  在第一季度的疫情高峰期过后,茶饮市场率先复苏,并且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让低迷的餐饮行业为之一振。

  复苏首先体现在门店扩张上。过去3个月,蜜雪冰城门店数突破10000家,书亦烧仙草突破5000家,古茗突破3000家,喜茶突破500家,奈雪突破400家,等等。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样的势头将延续到今年下半年,甚至更甚。比如喜茶,按其创始人聂云宸的计划,今年底门店总数将达到800家;奈雪则是今年计划新开200家门店,而且都集中在下半年,创始人彭心说“最近每个月、每天都在开新店”。

  过去几个月,资本也对茶饮市场表现出了愈加浓厚的兴趣。喜茶、奈雪、古茗便先后被曝出获得新一轮投资,喜茶的投后估值更是高达160亿元。

  NCBD(餐宝典)发布的《2019—2020中式新茶饮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式新茶饮市场规模达到534亿元,同比增长26.5%。预计到2021年江南体育,中式新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20亿元。

  市场如此红火,场上的玩家自然也是各显其能。在长沙一城开了230多家直营店的茶颜悦色,7月份除了正式启动武汉招聘专场,还和喜茶高调组了一回CP、秀了一把恩爱。

  喜茶和茶颜悦色的这波联名操作,一时间让不少吃瓜群众纷纷惊掉了下巴——这俩不是竞争对手吗?居然还能这样玩?更多的吃瓜群众则是乐见其成,像极了怀揣一颗姨母心说媒拉纤的红娘。

  总而言之,这次联名给双方的品牌都增色不少,路人缘大增。这当然离不开两个品牌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和过硬的实力,很多人更好奇的是:为啥偏偏是它俩?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喜茶和奈雪双方创始人在朋友圈的争论言犹在耳,乐乐茶涉嫌抄袭茶颜悦色的“公案”也还并未让人完全忘却。同行之间,即便相互欣赏,也多是礼节性地点赞而已,绝不会上赶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从这个角度看,喜茶和茶颜悦色如此高调联名,实在是奇事一桩。

  究其原因,一位做餐饮的朋友这样认为:喜茶和茶颜悦色根本算不上竞争对手。一个布局全国,一个深耕长沙,“即便喜茶去长沙开店,那也就像美国在中国设领事馆,哪个国家会把一个领事馆当成对手?”;再者,一个人均30左右,一个人均不到20,消费群体也并不重叠。这两家目前还属于“井水不犯河水”,所以能够和平共处、相谈甚欢。

  朋友说:暂且不说这个前提短期内能不能成立,即便成立,而且就算两家的客单价相近,就像现在的喜茶和奈雪一样,那么也并不是说双方就一定要把对方当成眼中钉肉中刺。茶饮的市场足够大,还远远没到要吃掉对手的阶段。

  “喜茶更像一家科技公司,奈雪更像一家营销公司。”上个月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这样说。可以拿来佐证的一个情况是:在针对奈雪的消费差评中,对其小程序的吐槽比较多。

  于是奈雪引入了瑞幸咖啡原CTO。当然,奈雪此举显然不仅仅只是为了优化自己的小程序,而是有更大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上市吗?奈雪自己说短期内无上市计划。

  彭心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公司数字化方向主要体现在未来供应链、门店的操作、经营管理等都可以系统加上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设备,以取代原来人工的、重复的工作。这对于节约人力、提高效率以及产品更好的稳定性将有很大帮助。

  更进一步,从企业资产来说,数据资产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豪虾传创始人以瑞幸为例,说:从品牌来说,因为重大的造假事件,瑞幸的品牌资产几乎为负,还将面临后续各种惩罚;但是,因为从零开始就构建了完整的数据链,尤其是完整的会员数据,哪怕是出现那么严重的品牌事件,但门店生意却一如既往地持续。

  奈雪の茶创始人彭心通过分析疫情后消费心理的变化发现,今年大家非常重视性价比。针对这个变化,奈雪推出了19元的宝藏茶、17元的柠檬茶、13元的大杯纯茶等等。

  事实上,有些品牌还“涨价了”。据中国饮品快报报道,古茗这个以三四线城市为发展中心的茶饮品牌,如今菜单上产品的价格已逼近20元,最高价位产品的芝士莓莓为19元起。此外,书亦烧仙草最高产品价达到18元、CoCo都可18元、1點點21元,“这些有历史的茶饮品牌,都曾在10元以下价位摸爬滚打过”。

  这样的价格变动其实不难理解。在4月份海底捞“降价风波”的当口,餐宝典曾撰文分析过:既然成本上涨了,为了保证出品的质量,涨价就并非十恶不赦,甚至完全可以取得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谅解。(延伸阅读:海底捞,你道什么歉啊?)

  而如果企业瞻前顾后不敢涨价,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只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出品质量变差,要么出品数量变少。海底捞在价格恢复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从而遭到了消费者的集中吐槽。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这显然是双输。(延伸阅读:“这是我吃过的服务最差的海底捞!”)

  说得直白一点,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的质量,对价格反倒并没有商家想象得那么敏感,尤其是在茶饮领域。

  今年5月,喜茶的5批产品中被检出微生物污染、菌落总数超标,网上的风评一度暴跌。同月,奈雪的某家南昌门店被曝出面包发霉变质的新闻,处理方式令消费者深感失望。

  从企业角度讲,出现食安问题的概率一般都不高;对于知名的头部企业,这种概率往往还很低,有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然而,对消费者来说,这万分之一就是百分之百。

  对餐饮企业来说,食品安全是底线,是时时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对于媒体的报道、的监督,真正对自己有要求的企业,一定不会反感、排斥甚至视而不见。

  但如今去市场一看,无论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二三线城市,见到的总是一样的门店,喝到的总是相似的产品——

  其实回想一下,喜茶、奈雪等品牌之所以能够让新茶饮走上巅峰,就是因为把新鲜水果、天然乳制品和中国茶组合,把很多很难标准化的东西标准化了,做出品牌和规模。

  蜜雪冰城、古茗、CoCo、一点点能够开出成千上万的门店都是如此。对于新茶饮来说,标准化和规模是正相关的。

  “我们对标准化的定义,可能和你不太一样,我觉得好喝就是最大的标准化。”去年11月,听到我对水果茶标准化的质疑,苏阁鲜茶创始人王骠这样回答。

  王骠给我举了个例子,2017年,苏阁鲜茶就开始在店里手剥葡萄,做“巨峰葡萄水果茶”。“当时很多人和我说,你这个手剥葡萄,不标准,不行啊。”

  “但是这几年,为什么很多品牌也开始用手剥葡萄了,因为葡萄罐头标准,但不好吃,那标准化有什么用呢?消费者不会为此买单的。”

  位于南宁的灏漾茶饮,1家店开了8年,主打鲜果和手作,钻研多年的老板认为:“喝鲜果茶的消费者,喜欢喝的就是水果的鲜香,影响顾客选择的不是统一的标准化口味,而是看得见的新鲜。”

  “我们不喜欢说标准化,我们喜欢说产品稳定性,可能不是100%标准的,但是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偏差值,是顾客可以接受的。偏差值的产生,正是因为我们要用些新鲜的,或者手工的东西,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王镖说。

  “极度标准化的产品往往是平庸的,而可以做得非常好,却难以保持水准,也是糟糕的。我们一直在试着保持两者间的平衡。”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对媒体说。

  一方面,标准化不是唯一的出路。“标准化可以达到80分,但未来的顾客,可能想要95分的东西。”

  用最简单的茶叶举例。标准化的产品,就应该做到一年四季味道一致,但标准化的、统一的味道,就失去了中国茶的魅力,比如春茶的水香,秋茶的高香,冬茶的底蕴,可能就没有了。

  因为绝对标准化的产品,技术门槛一定是相对比较低的。事实上,新茶饮还是一个还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行业。执着沉迷于标准化的形式,可能会让品牌失去吸引力。

  假设一个数千家店的品牌,能做到在广东上单枞,在河南上毛尖,在四川上竹叶青,或者春天用绿茶,秋季用乌龙,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都有不一样的风味呈现——虽不是标准化,但符合茶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差异化的魅力。

  我想起了上海的O.P.S.CAFE,一季更新一次菜单,我每隔几个月去上海出差,上一次喝过的产品,根本没机会喝第二次,而在他们店门口排队的顾客,也抱着猎奇的心态,就为喝杯“不一样的”。

  在,有个Come True Coffee,14家店,每一家店都有“在地限定”,每到一个地方开店,根据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水果研发创意咖啡。比如桃园有一种特产叫客家甜桔酱,桃园的门店就出品了叫做“桔雾山岚”的产品,把甜桔酱加入其中。

  喜茶在各地新开店时,也会有一些在地化产品,比如成都的麻婆豆腐欧包,武汉的热干面包,不在全国上新,只在当地售卖。

  比如我们能在广州麦当劳,吃到的青花椒汉堡,能在肯德基,点到麻辣香锅汉堡——以极致标准化出道的“麦肯系”,这两年也不断推陈出新,螺蛳粉、茶叶蛋、小龙虾,成为消费者到店的理由。

  在饮品领域,以运营标准化著称的品牌,比如一点点、CoCo都可,在社交平台上,他们的隐藏菜单,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

  前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的新书《从头再来》中提到,舒尔茨刚刚把意式咖啡的做法在美国星巴克推行时,这种个性化的做法被追捧不已,随着门店越来越多,星巴克成为了标准化的代名词。

  而在全球门店过万后,星巴克又开始做臻选店、烘焙工坊、酒坊、焙烤坊、宠物友好店、手语店,以及推出手冲咖啡、创意咖啡、创意茶饮等看似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在中央厨房,他们的原料和制作很讲究,一次使用多少面粉、多少盐、多少水,和面多长时间,都有明确的数据标注。但到了门店,喜家德又坚持透明厨房,人工现吃现包。

  对新茶饮也是一样,标准化不是单纯用多少水、雪克多长时间,而是这背后的化学作用催生的五感变化。

  标准化是选材、制作流程的稳定,解决的是让消费者放心的问题;那些充满个性、新颖、“不标准”的东西,才是让一杯产品从80分到95分的关键。

  事实上,新茶饮真正破圈,是因为使用了真茶、真奶、真水果,突破了粉末勾兑时代千篇一律的口味,才会被消费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