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戴前颖:魅力中国茶!戴老师是茶学博士教授,一级评茶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专委会委员。戴老师主讲的《茶叶感官审评》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有请戴前颖教授为我们讲解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是一种多年生、木本的常绿植物,属于山茶科、山茶属、茶种。所谓茶就是用茶树的嫩芽、嫩叶以及一些嫩茎,加工制作成的一种可饮用的冲泡饮料。
常言道“高山云雾出好茶”“名山大川出好茶”,比如大家熟知的黄山毛峰,武夷山的大红袍,洞庭湖的碧螺春等等,都长于高山云雾之中。这也说明了茶树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高山和云雾满足了它喜温怕寒、喜湿怕涝、喜酸化碱的苛刻条件。
因茶叶的形态和加工方式不同,形成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的产品。我们国家主要有六大茶叶,在各个省市和产茶区都能看到非常丰富的茶叶品种。
茶历史的起源还是要从茶树说起,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中国人首先发现并且利用茶树,据《尔雅》记载,早在3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开始栽培茶树了。
中国最早的茶叶距今有2100年的历史,发现于汉景帝的陪葬坑。茶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经历了食用、药用和饮用这三种方式。
早期的茶叶采摘叶子加以风干或晒,到了唐代逐渐形成蒸青团茶饼,宋代出现了龙凤团茶,明代出现了蒸青和炒青的散茶,散茶的出现和我们现今茶叶形态比较接近,比如著名的安徽松萝茶。
魏晋时期,茶叶在国内缓慢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海外交流,茶叶陆陆续续实现了向外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在1638年,我国茶叶输往了英国,在英国王公贵族阶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诞生了对世界饮茶史上影响较大的英式下午茶文化。再后来,茶叶经由海路运输到了北美殖民地。
1780年,由于英国下午茶文化的盛行以及对茶文化的追求,使其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引种了中国茶且试种成功,印度一跃成为茶叶产量和出口量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影响至今。
茶叶向外传播的途径一般来讲有三个。第一个是北方的丝绸之路,经长安、甘肃、新疆到西域、中亚;第二个是南方的丝绸之路,始于四川、经大理、宝山到缅甸,进入印度及南亚、西亚等国家。第三个是海上之路,主要从广州口岸出发,经南海、印度洋JN江南体育、红海陆续进入到东非和欧洲,上面经历的一些国家,也是我国现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国家。
广义上来说, 茶叶的历史、茶道、文学、艺术、茶具、茶馆、茶俗等等,甚至涉及到的一些宗教文化都属于茶文化。而狭义上的茶文化,往往是指作为一个饮品所涉及的文化,一般理解为两种文化属性,是琴棋书画之酒茶这样可登大雅之堂的文化;又是可以入寻常百姓家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2009年,联合国充分肯定了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鉴所取得的重大贡献,设立了“521国际茶日”,让人们共享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第二个形式叫做煎茶,煎茶萌芽于西晋,兴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北宋,亡于南宋。煎茶的程序依次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
第三个形式是点茶,点茶酝酿于唐末五代,形成于北宋中叶。宋朝时,点茶是继煎茶之后的又一个茶道的形式,它操作的程序前面和煎茶很类似,到后面是把茶粉用少量的水先调成糊状,然后用茶藓上面非常细碎的竹篾来快速的拨打敲击茶汤,使茶汤表面形成白色的泡沫,这个程序叫做积浮,形成泡沫之后来品饮。
泡茶始于南宋或元代。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人物:左手持盏,右手拿汤瓶,直接在盏中注汤泡茶。
泡茶文化的兴起,要从茶叶加工的方法配合形态变化来看,以前的茶叶都是做成团饼状的,压得非常的紧实,所以要把它磨碎来冲煮激活品饮。
明朝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即废除加工繁琐的团茶工艺,推崇散茶的茶叶形态。泡茶法在明、清时代得到发展,延用至今。
国外的茶文化我们提两点,一是日本的茶道受我们煎茶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远,依然是茶磨成的茶末,进行搅拌和激活来进行品饮。
二是英式下午茶,英式下午茶的盛行,对我国茶叶在世界上的推广影响较为深远,英式下午茶对奶和糖的调理,对现在诞生的新式茶饮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1月20日获批建设,围绕产业需要设立了四个研究方向。其中,主要研究方向是茶树次生代谢与品质化学,挖掘次生代谢物的关键调控基因,发现新的化合物建立数据库,研究茶叶品质形成机理。
第二个方向是茶树生理生态与种质资源,为茶产业提供新的品种,优选出高品质的茶树原料,筛选出具有抗逆分子的品种,选用特色品种,加工出高质量的茶叶。
第三个方向是挖掘茶叶的健康功能和作用机制。茶叶一开始作为药用,喝了这么多年,很多的茶叶有什么功效?能不能从茶科学的角度上阐明这些功效和用途?这便是第三个科学研究的方向。
第四个是茶叶的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主要研究集成质量安全新技术,开发品控新技术和新装备,以及研发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
在茶树生理生态方面,破解了中国茶种茶树的基因组,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茶树基因组共享数据库,有力地提高了我国茶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选育了茶树新品种,构建了全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
在茶树次生代谢与品质化学方面,揭示了茶叶“苦”之谜,探明了酯型儿茶素影响茶叶苦涩味,黄酮醇影响茶叶的涩味,未来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调控物质的合成量,从而调控茶叶苦涩味。
在茶叶质量安全与加工利用方面,研制推广了“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绿茶加工温度精准控制、连续化揉捻及做形等技术瓶颈,创建了绿茶自动化加工技术和生产线,联合(合肥美亚光电)创制国内首台茶叶数字化智能色选机,创新绿茶数字化品控技术,创制了绿茶品质分析仪,改写了我国几百年来名优绿茶靠手工或单机作业的历史,使我国名优茶加工从此走向自动化和标准化。
去年我们还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即发布ISO20715:2023《茶叶分类》国际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六大茶类分类系统正式成为国际共识,也为中国特色的白茶、黄茶和黑茶的出口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实现“中国茶,世界饮”“中国茶,香世界。”
戴前颖:大概在十几年前我就做了这个实验,类比隔夜菜能不能吃一样,做了很多次实验,检测了隔夜菜相关报道中的对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在隔夜茶中检测不到。
戴前颖:茶树很多时候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时更自然一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工业化的成分比较多,导致了人们会追求那种少而新的或者说原生态的一些东西。
古茶园的茶树由于生长时间比较久,里面的物质和新的茶园里的物质是有差别的。古茶既有稀缺性,也有对原生态保护的保留性,种种原因就会让古茶的价值被推得很高。
戴前颖: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很困惑,我们出口的绿茶大概3-4美元1公斤,红茶大概在4-5美元1公斤,最贵的白茶大概20多美元1公斤,从价格来看,我们出口的茶叶价格是非常低廉的,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往往出口的是一些中低端的茶叶,高端的用来内销。
我常常在想,这些内销的茶叶也可以走出去,但不要以那么高的价格。这里面还涉及一个拼配问题,拼配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以立顿为例,任何一个生产批次的茶拆开来泡它的稳定性都是非常好的,我们要拿大量的加工各异的农产品的茶来做品质归一化的、标准化的产品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茶叶可以从加工开始就能够自动化标准化的加工,把特定的产品拼配好,固定成固定特色固定品质的茶叶,有一个稳定的品质我们才能竞争,才能打开销路。
(红鸟沙龙由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老师主持,旨在建立一个各界菁英与高校师生沟通以及公众了解知识的窗口,打造一个深刻、客观、理性、知性的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