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启航2015对“东莞茶仓”做强做大的十条建议东莞素有“藏茶之都”的称号,近几年茶市竞争激烈,为应对激烈的茶市竞争,探讨东莞市茶企发展新战略。2015年2月12日下午2:30由东莞市贸促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三个协会首次联合举办了“东莞市茶行业‘走出去’战略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讨论东莞这个藏茶之都如何突破现状,“东莞茶仓”这个概念要打造出来(以下简称为:莞仓),走出去。怎么打造?怎么走出去?针对会议目的,与会者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2014年10月,东莞市政协就茶行业状况出具了书面调研报告。报告称,东莞有大小茶叶市场十多个,门店七千多家,具有良好的茶叶流通销售和仓储条件,有浓厚的品饮、交流和收藏茶叶的文化氛围。而且茶叶经济氛围良好,每年茶叶交易金额超过30亿人民币。“东莞茶仓”储量在全国地级市绝对排第一。
2014年末,市政协办公室发布了《关于我市茶叶行业状况的调研报告》。市委市政府也高度关注和重视茶行业的稳健发展,袁宝成市长做了重要批示,表示东莞不产茶但能成为全国茶叶市场的重要城市来之不易,政府应予以支持。东莞市政协、市商务局、市贸促会等多个部门、联合相关茶叶协会、茶叶市场、茶企代表等举行了“关于东莞市茶叶行业政策扶持研讨会”。打造“东莞茶仓”,可以使茶产品更丰富,体现出“莞仓茶”的特色,实现茶品价格实惠,产品安全卫生得到认证,倒逼农产品产业链升级优化,凸显“莞仓”茶的品饮价值以及品牌价值、品牌文化。
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认为,东莞有好茶,有老年份的好茶,有各种品牌的老年份好茶,政企联手,推广“莞仓”整体概念,行业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东莞市茶叶协会会长卢树勋也认为,“莞仓”是时候走出去了,我们探讨了很多年,但第一次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东莞每年十多二十场茶叶博览会、展销会,不能满足于卖茶叶,而要考虑怎样吸引外地茶商走进来,留住匆匆而过的外地买家。我们承认东莞有不好的茶,但也要自信东莞有更多的好茶。
东莞市贸促会会长李文峰表示,贸促会作为政府的对口部门,将竭力为东莞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针对打造“莞仓”整体概念,茶泡泡网作为茶行业的媒体,也应参与到这群策群力的战略探讨里面去,对“莞仓”战略发展模式,应不止是抱团走出去的,输出的不止是仓储陈茶,还有价格实惠、安全卫生、风味独特,还要有品饮价值、品牌价值及文化价值。
对于打造“莞仓”的整体概念,茶泡泡网提出以下十条建议,供东莞市政府领导及茶行业专家们决策参考,为茶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见证茶行业的发展。
打造“莞仓”概念,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将基础打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莞仓”的品牌价值。处在基础阶段,不但需要建立有公信力的标准、管理体系,还需政府的帮忙。
建立自我标准,包含有:仓储技术体系、茶叶入仓出仓标准、仓储年份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卫生标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系列体系。地域性的农产品,是有特殊工艺的食品,只有严格按照标准体系,有了标准化,才能成为让消费者放心的名优特产品。特别是东莞地区收藏有巨量的优质“年份老茶”,例如:5年、8年、10年等不同年份标准的老茶,也提高了自身特色及保护门槛。
品牌只有注册后才受法律保护。由政府牵头茶行业协会注册,建立一个有公信力的公共品牌,集资广益群策群力,打造更高的品牌附加值。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茶叶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因而各种茶叶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有品牌的商品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形势下,茶叶市场的竞争不应是单纯的质量、价格等的竞争,应是品牌的竞争。如: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的涪陵榨菜,品牌价值已达125.32亿元人民币。特色茶品市场竞争力与各茶商有密切的关系,地域品牌可以帮助这些地域优势明显的“莞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面产业化的发展。
既然有标准就要严格执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其成员的监管,使各成员树立长远利益观念,“莞仓”注册成功后,符合条件的企业只有得到该行业协会的授权后,才可以使用该品牌的商标。所有使用该商标的企业,必须达到“莞仓”标准,否则为非法使用,需清退出场或承担相应责任。对于繁重的管理工作,可以探索交付第三方专业管理公司。
大树底下好乘凉,较多东莞茶商在创业初期采用代理茶商品牌,可借船出海壮大自己。原品牌茶商是解决了原料、生产环节,普洱茶、安化黑茶等后发酵茶叶,还有后续的仓储、销售等环节,当自身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完成由公共品牌、代理原品牌向自身品牌的过渡,扶持自身独立品牌的成长。例如,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的涪陵榨菜,带动出当地的强势子品牌:乌江榨菜、辣妹子榨菜、鱼泉榨菜,在中国榨菜十大品牌中占据了三甲。
在建设阶段,首先要建立品牌的标杆产品,整合资源输出高性价比的产品,作为藏茶之都,更应在建设“莞仓”概念时争夺中老期茶的话语权,对接资本市场,推动“莞仓”中老期茶的金融投资属性。
由立顿引发出关于中国茶叶的一个命题——为何中国七万茶企抵不上一家英国立顿?茶泡泡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茶叶文化底蕴太深,客观上形成了小地域品牌林立的现状,很难简单地以红茶或绿茶来笼统应对市场。但中国缺乏有整合区域品牌实力的企业也是属实的,东莞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专家及茶商资源优势,选评出“莞仓”的标杆产品,挖掘优质、代表性的老茶,如:2005年以前的大益、下关普洱茶,白沙溪、益阳安化黑茶,配合“莞仓”商标整体输出推广,让广大茶客更直接、深入的接触优质老茶,全面了解“莞仓”优势。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茶商锻造和发挥核心竞争优势。随着绿色健康饮茶人口的持续增长,茶友对优质年份老茶的需求逐渐增长。目前云南茶叶生产商,还没有形成种植、生产、仓储、集散及分销的全产业链,东莞茶商更应结合自身收藏量与全国第二的茶业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金融化市场平台,在竞争中要提高话语权和定价权,抢先对接生产源头资源及广大的北方市场。
据了解,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厦门市政府,在当地设立茶叶金融中心,为当地茶商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积极探索“茶叶金融”模式。根据调研收集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支持,相关协会、茶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探讨“茶叶银行”等茶叶金融经营模式。建议“茶叶银行”在茶叶仓储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利用黑茶(尤其普洱茶)的投资属性,整合金融功能而成。发挥茶叶“金融”功能,有助于促进茶叶的销售和仓储,盘活现有存量和闲置资金,推动“莞仓”中老期茶的品鉴、投资属性江南体育。
最后在推广执行阶段,必须由一个标杆企业牵头,进行效益建设、电子商务建设。正如卢树勋会长所说,参展不是为了卖茶而卖茶,一个品牌的输出更不是直接去卖茶。应该是输出“莞仓”茶的品饮文化体系。最终达到打造一个强势的“莞仓”品牌。
区域品牌如何才能突破地域局限,成就全国性品牌?针对中国的南北饮食差异,要有明确的定位战略,敢于在全国范围内细分出一个新的品类市场,扶持一个实力的龙头企业去冲击。
近年倍受营销界关注的罐装王老吉、加多宝就是其中的典型广东代表,这就是勇于突破“地域性”并大获成功的品牌,同样,它也是在迈步前先行确立战略定位,通过开创“广东凉茶”新品类,成功突破地域性门槛,而成功晋级为全国性饮料品牌,财大气粗的“莞仓”共商,又不何不敢呢?!
文化是品牌的底蕴,饮茶习惯的区域差异大,但农产品的同质性现象依然不可避免,如何在全国众多茶叶中形成独特的“莞仓”,只能在地域文化底蕴上求得突破。比如:兰州拉面的独特品牌内涵、韩剧的美丽故事,这是品牌的内在生命力。所有的这些,要把目光落脚在市场的主体——东莞茶商身上,要将“莞仓”品牌与东莞本土普及的饮茶文化建设融合起来,最终才能品牌基业长青。
抱团走出去之前,应先做好准备,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可由每年的春、秋两展的茶博会作带动入口,带动仓储参观团、举办茶文化节等,吸引外地买家走进“东莞茶仓”。推动多业联动,“莞仓”和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结合起来推广,推动产品创意设计,将“莞仓”申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完成一个强势品牌,再抱团走出去,“莞仓”势力将无与伦比。
东莞是一个“藏茶之都”不但推动了东莞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茶行业的藏茶之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商进来东莞发展,茶泡泡网在2014年中时也发表了《东莞市场势必成为茶界“得东莞得天下”的战略高地》的观点文章,也得到了广大茶商的认同。要实现更多茶叶买家“走进来”和东莞茶叶行业“走出去”,打造“东莞茶仓”标准化和品牌化,拓宽销售渠道,宣传东莞市茶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东莞茶行业抱团发展,共创品牌,共赢市场,打造世界性的“东莞茶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