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邵阳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邵阳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茶叶是邵阳的传统、优势、骨干产业。邵阳市茶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品多样、茶经济活跃,曾经是湖南省茶叶种植历史最早、面积最广、产量最大、从业人员最多的地市。邵阳市的红碎茶曾经全国有名,并且名扬海外。为全面了解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邵阳市农业委员会联合邵阳日报社于2016年3至4月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期间,听取了部分县市相关部门关于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深入到全市每个茶厂、每片茶园,品鉴茶企的代表产品、查看生产状况、征求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意见,并形成如下报告:

  我市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据《邵阳市志》(1994年版)记载,我市自晋代(265—420年)产茶,产茶历史1700年以上。据考证,明代邵阳有:龙山茶、赤水茶、九龙岭茶;清代邵阳有:龙山茶、赤水茶、九龙岭茶、峒茶、绥宁茶。1981年,全市有万担产茶县3个,3000担产茶区6个,500担产茶乡45个。这一时期,各个公社都建有制茶厂,作为国家指定的茶叶加工出口基地,所产红茶全部出口欧洲市场。

  我市生产的茶叶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79年隆回县罗洪茶厂的红碎茶,被评为全国红碎茶第一名;1985年我市兴隆茶厂生产的红碎茶,荣获全国红碎茶第一名;1985年古楼茶厂的红碎茶,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91年隆回的白马毛尖茶,被评为湖南省名茶;1992年我市的白马毛尖、都梁毛尖、古楼毛尖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等等。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全市茶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茶叶种植面越来越广。目前,我市主要产茶县有洞口、隆回、新宁、武冈、邵阳、邵东、城步、绥宁、双清等9个县市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产茶乡镇22个、村48个。2015年,我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二是茶树种越来越优。我市主要的茶叶树种有槠叶齐、龙井43、龙井1号、湘波绿、黄金、高桥早、福鼎大白、乌牛早及本地野生茶叶树种。三是茶企业与产品越来越多。目前,我市共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27家。茶产品多样化,有扁形茶、条形茶、卷曲茶等,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少量生产白茶、黑茶、青茶。四是茶产业效益越来越好。2015年,全市产茶6000吨,产值达1亿多元。全市茶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先后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茶农已达5万人次,直接受益的茶农人均年增收20%以上,山区茶农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五是茶品牌越来越响。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不仅有优质绿茶、红茶品牌,还有青钱柳、油茶、虫茶等地方特色茶饮。洞口茶铺茶场的“玖龟红茶”、“湘水玉芽”,洞口古楼茶厂的“毛尖王”,洞口奇山茶厂的“龙牙”、“九天红茶”,隆回黄金井茶厂的“白马毛尖”、“黄金茶”,绥宁县的“百春青钱柳”等品牌,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我市发展茶产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政策扶持环境趋好。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措施和办法,整合我省茶业资源打造茶叶知名品牌:省农业厅于2012年制定《湖南省千亿元茶叶产业发展方案》;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2015年省发改委出台了《湖南省大湘西潇湘茶品牌创建实施方案》;二是脱贫致富功效显现。茶叶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JN江南体育。三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世界粮农组织预测,全球茶叶消费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国内茶叶生产、销售和消费每年以7%的速度在增长。四是茶旅结合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市旅游开发的进程,我市将会是全省的一个重要旅游市,通过茶旅结合,开发茶叶旅游产品,实行茶产业+旅游,可极大地促进我市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五是自然环境优越适宜种茶。我市位处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少酷热,冬少严寒。为茶叶的天然品质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六是配套资源优越。目前我市已成为全省的交通枢纽城市,境内高铁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物流、信息流;其次,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过去乡镇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现在这些制茶师依然能担当主要劳动力,成为本土制茶技术的传承人。

  我市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岳阳、湘西、怀化、益阳等地相比,已经落后了许多。目前,我市茶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五个劣势:一是基础薄弱,产出总量少。我市的茶园分布广而分散,建设标准低,缺少规模化茶园。全市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面积有3.2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0%。而且大部分茶园分布在山区,成片扩展成本较高。二是企业弱小,加工水平不高。我市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27家,大部分是个体小作坊式,大的企业年产茶三十余吨,小的企业年产茶只有几百斤,而且茶叶企业缺乏精制茶叶机械,缺乏专业人员,很多茶厂只能加工一般毛茶,产品档次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产品单一,产业延伸不够。目前,我市茶叶产品大部分仍为散形茶,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茶具开发等方面都属于空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整体效益不高。四是品牌度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市的茶叶销售都停留在就近的低端茶叶市场销售,或提供给经销商,根本没有直接外销,销售面小,市场占有度低。五是扶持力度小,发展缓慢。茶叶作为我市山区的特色作物,虽在当地已形成规模产业,但在全市农业中份额占比很小,尽管近几年我市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有一定投入,但茶叶占比数量很少,特别是在茶产业急需解决的科技推广、科研、良种补贴等方面,投入尤其不足,直接影响茶产业的发展、新技术引进推广和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