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范文10篇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茶叶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04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04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茶叶消费势头微弱,这给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可贵的时机。我县是一个传统产茶县,面临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如何抢抓时机,强势崛起,这是我们必需认真考虑和看待的问题。
茶叶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像绝大多数农产物无法逾越其“周期律”一样,我县茶叶产业曾经有起有落,几经沉浮。面临当时茶叶消费微弱的市场时机,我们必需审时度势,精确掌握茶叶产业发展的偏向。总体来看,我县茶叶产业比拟优势分明,发展时机与应战并存,只需我们抢抓时机,顺水推舟,茶叶产业大有可为。
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分明的优势。一是有天然前提优势。我县位于北纬25—30度茶叶优势产业带的中间区域和山脉与山脉的交汇处,千里沅江穿境而过,境内山峦堆叠,溪河很多,阳光足够,雨量充分,属带季习尚候。均匀海拔420米,均匀气温16.6℃,冬无酷寒,夏无盛暑,空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加之五强溪库区影响,构成了多雾的小天气,是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全县丛林掩盖率达74%,茶叶主产区山青水秀,工场较少,情况无污染,空气清爽,在这种天然前提下发展的茶叶,内含物丰厚,质量超群。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县级辖区地图面积最大的县,开拓茶园具有宽广的空间。二是有基本优势。我县产茶历史悠长,早在西晋就有历史记录,唐代列为朝庭贡茶。近年来,县委、县县政府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大开拓力度,现已初步具有产业化的雏形。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5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个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由省茶叶公司和我县五强溪库区开拓投资公司结合组建的有机茶公司是当前怀化市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精制茶叶年加工才能达2000吨。201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54吨,完成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三是有品牌优势。我县“碣滩贡茶”和“官庄毛尖”历为朝庭贡茶,享誉国内外。1972年,日本辅弼田中角荣辅弼访华,“碣滩贡茶”被指定为专用招待茶,获得了辅弼的高度赞誉,被称之为“中日友爱茶”。“碣滩贡茶”和“官庄毛尖”屡次在国家级、省级名优茶评选中获金奖,“碣滩贡茶”曾被评为“湖南省名茶”。上一年以来,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开拓的“碣滩有机茶”,其产物经过了欧盟“IMO”和美国“NOP”有机茶认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域。
我县发展茶叶产业时机与应战并存。一是市场前景喜人。茶叶具有保健、养颜、提神、冷静等多种成效,被人们称之“纯自然饮料”。近年来,吃茶之风日盛,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域的30亿人有茶叶消费习气,茶饮料消费量以年均17.1%的速度增进,已名列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我国是茶的故土,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向。抢抓市场时机,近年来湘茶敏捷崛起。2011岁尾,全省茶叶面积到达140万亩,产量10万吨,茶业产值达35亿元,农业产值12亿元,个中茶叶出口达3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茶叶总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从近年我县茶叶销售状况来看,所加工茶叶基本上销售一空,个中精制茶每斤最高售价达1000多元。随着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不时扩展,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喜人。二是发展时机催人。2011年7月,省委、省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速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把茶叶作为我省重点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县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7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可贵的发展时机。特殊是茶叶出口量居全省首位的省茶叶公司加盟我县茶叶产业开拓,与我县五强溪库区开拓投资公司一起组建了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兴修了年加工才能2000吨的精制茶厂,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愈加可贵的发展时机。三是发展情势逼人。当时,全国各地竞相发展茶叶产业,特殊是周边县市加速发展,对我县茶叶产业更是构成了威胁之势。据调查,“十二五”时期,长沙县方案每年投入财务资金3600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到达10万亩,县外订单基地20万亩,茶叶加工年产值打破10亿元,茶园生态旅行年产值完成2亿元。桃源县方案到2012年茶叶面积打破10万亩、年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县委、县县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拿出150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延续五年不变,着力打造“中国黑茶之乡”。石门县方案建成10万亩茶叶基地,个中可采摘面积到达6万亩以上,着力打造“全国有机茶叶第一县”。周边县市茶叶产业日新月异,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严肃的应战。我们必需以“打造全省茶叶产业强县”为目的,奋勇赶上,加速开拓,如许才干在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
茶叶质量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的状态之下,要从茶叶的外观和内在品质进行认识和理解,这主要是指茶叶商品的自身属性、使用价值、营养成分、颜色、口感、加工及包装等方面的内容。从茶叶的安全危害因素来看,主要是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融污染对于茶叶生产和加工的危害和影响。从茶叶质量安全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安全茶叶进行如下分类:(1)无公害茶叶。这主要是依据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茶叶,在无公害的生产环境之中可以使各种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控制在标准之内,符合食品安全要求。(2)绿色食品茶。这是由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的绿色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茶叶,并分为A级和AA级的绿色食品茶。(3)有机茶。这是指在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添加剂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污染的茶叶,并由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合格的茶叶。
2.1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茶叶生产产区是茶叶质量安全事件的源头,由于在部分农村茶叶生产产地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这就使其缺乏应有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显示出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构不够完善的问题。2.2环境污染对农村茶叶产业的质量安全影响。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存在工业废气、废渣、废弃物不合理排放的问题,使农村茶叶产业园遭受严重的污染,加之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导致农村茶叶产业园的茶叶受到各种不良的污染。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也对农村茶叶生产基地造成了影响,导致农村茶园的土壤含有超标的铅含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茶叶生产的质量和安全。2.3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缺失。部分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者大多仅关注自身的茶叶生产量和销售量,而缺乏茶叶生产经营必备的卫生知识、道德意识,在不具有完善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的前提下,进行茶叶的生产、加工,有的还甚至在茶叶加工中滥用食品级添加剂,导致茶叶生产质量安全存在较大的问题。还有一些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者在茶叶种植的过程中不了解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致使茶叶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加之缺乏科学的茶叶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检测能力,这就使农村茶叶生产加工过程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问题。2.4对农村茶叶质量监管存在缺失。在对农村茶叶生产加工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还仍旧采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各部门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农业、工商、行政、质监、卫生、环保、外贸等部门处于“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导致农村茶叶质量监管存在较大的缺失,降低了对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无法彻底解决农村茶叶生产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2.5社会民众的参与度不足。在对茶叶产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社会民众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于茶叶生产经营加工中出现的违法现象没有充分关注,显现出社会民众的维权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由于茶叶生产基地大多处于相对偏僻的山区之中,农民群众对于茶叶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对茶叶产品的鉴别能力,这就使部分不法茶商有机可乘,以次充好。同时,社会民众维权成本较高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部分民众觉得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权不值得,因而产生对茶叶生产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熟视无睹的状态。
3.1完善健全农村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要转变之前“品种监管为辅、分段监管为主”的监督管理状态和模式,根据当前农村茶叶生产加工的现实情况,完善和健全农村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组建食品统一管理的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探索适宜于当地的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机制,要将监管较为薄弱的微小农村茶叶经营户、茶叶电子商务企业作为质量安全问题治理的重点,实现街区与农村茶叶产区政府的联动治理,茶叶行业协会、第三方评审检测机构的协调治理。要加强农村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机制和内容,通过采用理化分析和感官审评两个方面,对农村茶叶生产加工进行检验和检测,准确有效地辨识可能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农药残留、有害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等,并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审评,以较好地保证农村茶叶生产加工的品质和等级。3.2做好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要从公共管理的视域,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对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联合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建立无缝的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村茶叶质量安全。市场要做好农村茶叶生产经营监管的相关消防器材的定期检查工作,并拟定农村茶叶生产经营监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将茶叶生产经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畴之内。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对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流通的环节进行二次把关,确保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完整性,确保农村茶叶生产企业的合法经营。质监部门也要做好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工作,维护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秩序。卫生防疫部门则要做好对茶叶的包装设备材料的检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并要对茶叶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定期体检,杜绝体检不合格人员进入到茶叶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茶叶行业协会要根据茶叶市场的实际情况,辅助茶叶质量安全主管部门实现对茶叶的理化检测和评审,利用茶叶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茶叶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的交流研讨会,由各茶学专家的行业经验提供指导,提升农村茶叶生产经营的科学现代化、机械化水平。政府则要加大对茶叶行业协会的发展支持,从购买公共服务、委托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等方式,为茶叶行业协会提供更多的资金收入来源,以更好地实现对农村茶叶生产加工的技术指导和辅助。3.3提升社会民众参与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的社会民众参与到农村茶叶产业之中,加强对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普及社会民众的茶叶常识。要加强对广大社会民众的茶叶常识宣传教育,通过“茶叶开放评审室”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社会民众能够实现对茶叶的品鉴、比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民众的茶叶质量安全知识体验,进而实现自身的维权。(2)营造茶叶产业安全管理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力量和渠道,对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翔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和披露,可以较好地震慑各农村茶叶产业,规范农村茶叶产业企业的茶叶生产经营行为,产生良好的社会监督效应。
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茶叶是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强做大茶叶产业,构建全省茶叶大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茶叶大县目标,坚持工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以开发有机茶为主导,以改造生态茶园、提升基地档次为支撑,以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为方向,以培植品牌、壮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激活经营机制为动力,逐步实现茶叶发展产业化、经营机制民营化、产品开发精品化和市场拓展外向化。
(二)目标任务。通过5年的努力,到年,全县茶叶基地规模稳定在18万亩,力争达到2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00万斤,其中名优茶400万斤,产业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培植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1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规模、产量、效益跻身全国茶叶产业领先行列。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江南体育官网,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近几年来,*镇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林业立县、旅游强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本镇提出的“农业抓调整,旅游抓环境”的发展思想,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抓好茶叶扩种和管护,把茶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这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摸索,充分挖掘本镇特有的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山高雾多的优势,加快发展大瑶山特色优势农产业,初步形成了山内特有农业产业结构模式,茶叶产业就是其中之一。茶叶给茶农带来了收入,在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越发显得重要,然而由于茶叶产业发展较为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试着就茶叶发展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发展对策及建议,希望对今后茶叶的发展有一些参考价值。
*镇位于大瑶山腹地,是县城所在地,属山内乡镇。全镇下辖7个村民委2个社区和2个林场,共有53个自然屯,总人口1.7万人,全镇总面积299.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9%。*瑶族自治县种茶历史悠久,自唐代起就有了种茶的记载。清朝末年,瑶山的白牛茶和东温茶还被列为了皇室贡品,但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瑶山茶叶一直没有新的发展。199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一县两策,八块文章”的发展思路,重点抓茶叶林带的建设。为响应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号召,*镇充分挖掘本镇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在长二、六段公路沿线,大力发动群众发展茶叶种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长二、六段、金田4500亩的茶叶林带,今年又在长二、六段发展种植了380亩茶叶,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4880亩,占全县茶叶总面积11000亩的44.36%。茶叶给茶农带来了实惠,20*年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增收70元。*镇的茶叶品质优良、无毒无公害,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销往海内外。
1、生态环境优势。*镇属南带过度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暖多雨,湿度大,雾气天多”,年平均气温17℃,七月平均气温为23.9℃,极端高温为32.6℃,出现气温零下的天气较少,年大于10℃的积温为5233.9℃,年日照时数为1268.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824毫米,年雨季集中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辖区内相对湿度为83%左右,年蒸发量为1208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达90.9%,远离污染源,为茶叶优异天然品质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这种气候特点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县生态环境优势将更加明显。
2、高山品质优势。*镇长二、六段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山高雾多,所生产的茶叶香高持久,茶味浓厚,倍受广大好茶人士的喜欢,尤其是清明前后所采摘的茶叶,茶嫩而清香,味道醇厚,品质极高,是我县茶叶产业的一大亮点。
为进一步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强做大茶叶产业,构建全省茶叶大县,经县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抓手,以协会组织、农技部门为依托,大力推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打造皖中地区茶叶集散地和全省重点茶叶生产基地的目标,巩固和加强现有茶园管理,更新改造低产衰老茶园,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积极开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认证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茶园面积3万亩,商品茶总产量1350吨,总产值7000万元;到*末,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商品茶总产量1800吨,总产值1亿元,努力把“白云春毫”打造成我省十大名茶之一,使之在华东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潜川雪峰”和“万山春早”在皖中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而曾是四川茶叶主产区的绵阳,在国内茶业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下,近几年却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我们于近期对北川、平武两县茶叶产业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作如下报告。
我市平武、北川两县及江油、安县部分山区乡镇产茶。茶叶作为山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8.2万亩,茶叶总产(原料)3254吨,茶叶加工产值4389万元,茶叶已逐渐成为山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支柱,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市茶叶生产方式、生产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致使我市茶叶产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全省同行业中的地位逐年下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60余家,骨干企业5家,但却无一家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更缺乏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实力不强,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设备落后,品种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几家骨干企业基本上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前期改制的不彻底性,企业的体制、机制严重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注重市场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管理,不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品牌保护,市场开拓和营销手段落后,致使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美誉度不断下降,对茶农的带动能力日渐微弱,缺乏龙头企业支撑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