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茶文化精选(九篇)陶瓷茶器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追求良好陶瓷茶具的应用,不仅是茶文化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整个饮茶过程日益成熟的客观表现。当然,对陶瓷茶具的应用追求不断深化,不仅在于对整个茶具外在表现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也希望整个陶瓷茶器的设计标准有更高提升。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核,也是经过几千年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最全面的浓缩和概括。因此,随着当前人们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要求不断提升,应用传统文化理念的价值与作用就更加必要。
我国是有着成熟文明体系的文化大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积淀的传统文化理念。尽管我国曾经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但是我国文化并没有出现断裂现象,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传承的文化体系。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内涵主要指的是:通过长期发展演变所形成的能够集中反映我国民族特点和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就是对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进行集中汇总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结合道家、法家等诸多学派思想的体系化融合,同时在近代,也体系化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形态。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无论是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各种艺术体系,甚至是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的具体产物。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认知和全面有效传承,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有效认知。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全面影响,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理念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传统文化理念具有世代相传的基本特征,尽管我国在近代历史上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大,但是从根本实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乘的,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极具传承价值。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极具民族特色,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理念,而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理念都不一样。此外,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因此研究我国现在的传统文化理念就是对整个中华文明的成熟认知。最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内容丰富,体系全面,系统完善。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不仅包含了对个人正确价值理念的约定,同时也对人与自然相传、自我行为规范等等多项内容有着成熟约定。不仅如此,整个传统文化理念中,还包含着具体的设计理念和内涵。可以说,陶瓷茶器设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还是其内涵全面性,都决定了我们当前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必须全面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
陶瓷茶器是饮茶的重要器具,对与整个茶文化来说,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有着悠久成为的陶瓷文化,从先秦时期到现在,陶瓷茶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正是基于茶器在饮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饮茶,还是品茶过程,使用茶具的具体状况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应有的实用性,同时也必须对其文化内涵的融入进行有效关注。陶瓷茶器包含陶器茶器和瓷器茶器。整个陶瓷茶器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茶文化应用不断成熟的今天,茶器与饮茶相匹配、相融合,可以说整个茶文化体系完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帮助。我国最早的茶器是陶器茶具,而在瓷器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之后,瓷器茶器就逐渐成为茶器主流。通过对瓷器茶具进行全面分类,其整体可以划分为:白瓷、黑瓷和青瓷茶具等。随着制瓷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彩瓷技术应用容易广泛,而彩瓷茶器也有着完善应用。当然,人们在饮茶理念应用不断成熟过程中,紫砂茶具作为陶器茶具的重要应用类型,其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实际上,陶瓷茶器的设计应用过程,也是传统茶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人们饮茶理念不断成熟的今天,整个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不仅对自身茶具质量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其对茶具的造型、纹理、装饰乃至材料和色彩搭配等等,都有着极高期待。
我国有着成熟的陶瓷制作技术和陶瓷文化,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茶文化。而陶瓷茶器作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可以说其中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而随着人们饮茶活动不断成熟,对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陶瓷茶器也进行了不断优化设计,尤其是其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茶习惯以及自身审美理念和时代精神等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应用,其形成了极为成熟的文化体系。因此,其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继承,同时也是我们认知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当前,随着人们对饮茶健康、养生价值认识日益成熟,如今人们对茶器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物质上的使用实效发展为对茶具艺术内涵的深层次探索。而正是饮茶方式、饮茶风格和茶文化理念不断发展,对整个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有着更高期待。当然,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其首先需要与人们的饮茶方式以及整个陶瓷技术体系化融合。不同饮茶方式,其使用的陶瓷茶器是不同的,瓷器茶具代替陶器茶具,就是人们饮茶方式变化影响的结果。当然,这也与整个陶瓷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有重要关联。目前随着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应用不断成熟,其对使用的陶瓷茶器有着更高期待。因此,其具体审美过程,必须完善融入时代变化的重要特点。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不仅是茶器本身的造型,还是其装饰方法的具体应用,乃至整个茶器的构造,都需要有完善展现相应文化内涵。当前人们饮茶需求日趋理性,在人们整个饮茶过程中,不仅对茶叶品质有着较高期待,同时对饮茶器具也有着更高要求。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不仅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内核,同时也是当前我们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充分注重融入的内容。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是一种文化态度,也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统文化是对我国社会环境和发展历史有着更为直观全面认知的重要内容。对于陶瓷茶器审美设计来说,想既要符合时代需求,又能发挥其茶文化传承的基础作用,就需要体系化结合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具体开展陶瓷茶具审美设计工作。在陶瓷茶器设计过程中,需要首先考虑茶器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事实上,地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茶文化体系完善,具体到每个地区,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地域茶茶文化内容。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陶瓷茶器生产设计过程中,能够给予整个茶具更具体、更形象的文化内涵和理念。结合人们对陶瓷茶器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茶器审美设计过程时,应该注重从造型形态审美、装饰设计审美、使用选材审美以及文化元素审美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对整个茶器的各个细节进行细致化结合,从而实现陶瓷茶器设计目的。陶瓷茶具作为重要的饮茶器具,在人们饮茶需求日益成熟的今天,不仅对其实际应用有较高期待,同时对茶具的造型和整体美感也有着实质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开展茶具设计工作,需要我们立足传统文化特点和内涵,结合传统文化的包容特性,充分注重满足茶器设计的审美特性和时代特点。将我国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器的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茶器的实用性需求,同时也需要从审美内涵角度考虑整个茶器设计方法和思路。此外,目前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对以下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期待。其主要指的是茶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茶器色彩的有效选择,以及整个茶器形态的具体构造,其期待整个茶器形态更具活力、点线面要合理搭配、应用。而在材料的使用上,人们十分注重其具体使用感,因此要在材料应用基础上,合理选择素材。当然,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在设计过程中,其尤为期待充分融入相关情感价值。通过情感价值的赋予,能够拉近茶器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进消费者的具体认知,从而发挥和实现陶瓷茶具的具体价值。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种茶历史,还是将茶作为生活元素的历史,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成熟发展,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系化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茶文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认知传统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准确认知,进行有效嫁接和体系化融合。在设计风格及理念不断“复苏”的今天,通过深层次把握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将该理念体系化应用到陶瓷茶器审美设计过程中,势必能够在满足陶瓷茶器应用要求的同时,实现整个陶瓷茶器设计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无国界,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接受。这是因为音乐的载体是声音,好听的声音,遍布世界每个角落。音乐声没有一丝强制印迹。同时,从事二度创作的音乐人,可按照自己的思维自由发挥,可按照自我经历对某部作用予以理解与体会,以此诠释并演绎。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极为类似,它以茶香作为载体,同样无需其他修饰语言作注释。通过茶香即能令人倾心品味和体会,从茶香中感悟到高深的精神境界,不受时空、地域或信息所束缚。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在信息传达方面存在共性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理解方式方面可以共融,关联性极强。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充分结合,相互借鉴好的一面,让音乐学习直接跨越由理论到实践的“二级跳”。另外,在理解现实与形象方面,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将使其更为简单,可以通过茶文化教育实现培养学生更具新颖、更富创造力的想象思维。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音乐与中国茶艺表演的基本特征具有共同点。可想而知,音乐具有流动性,看不到,摸不清,依时间流动逐步完成。然而,音乐的流动性并非以一种简单音频无休止的反复循环。音符是音乐的构成要素,也是通过音乐作品表达情感的基础单位。音乐的流动过程可以满足听者的心理需求,潜移默化中暗合听者对客观事物的精神感受,因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不会存在太多的无序痕迹。相反,音乐随时间流动,与听者自然而然地形成心灵共振,便是艺术表演潜在的具有起承转合作用的真正原理。音乐具有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内容应该有主、副题之分,音乐流动则是主、副题陈述、连接、展开或再现等过程的结合。这些原则和特征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充分体现,且必然贯穿作品始终。茶艺表演也随时间流动,并以超现实的姿态示人,思维翱翔浮离于天地之间,切身感悟茶艺表演内含的精神韵味和体验不同凡响的意境。通过茶艺表演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传达精神含义,塑造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笔者认为,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韵律方面也存在共性点,尤其对两种文化形式音乐方面的内在韵律,我们也可将茶艺表演定义为时间流动艺术,有助于我们更为直接地理解与体会表演艺术性。同时,还能为我们传达很多极具内涵意义的信息,进而更易于利用有形的茶艺表演叩开无形的精神大门。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集成成果,也是创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然而,绝大多人根本不能单纯从这个载体上去理解与感受创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思想主题。这一点,在中国茶艺表演中也能得到应证,我们不能单从表演过程来理解与感受茶艺师的情感和思想,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从茶艺表演中得到的感受与理解不同,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便是如此道理。这也是文化艺术特有的魅力,它可以赋予人更多的思维发散空间。通常,茶艺表演的创作分为三步,即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与欣赏音乐的程序如出一辙。但是,茶艺表演会因为道具、茶艺程序和品茶程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引起的心情变化、茶室环境、个人领悟和外部刺激也会使人在品茶和欣赏两个方面受到颇多影响,存在理解的多义性和主观性就在所难免了。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意蕴方面存在共性点,至少从欣赏角度看精神意境追求较为一致。因此,茶艺表演过程虽然形式多样多变,极富神奇。但音乐流动带动茶艺师行为动作,可与欣赏着形成思想的共鸣,每一位切身感受的人都相当于接受一次彻头彻尾的灵魂洗礼。如何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与体会茶艺表演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生想象思维,为茶艺表演注入更多鲜明的创作活力,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共性涉及很多方面,由茶文化教学引导音乐学习可以为学生解开茶艺文化的神秘面纱,自身欣赏品味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还能从中真正领会茶艺文化的精神内涵。音乐可以赋予中国茶艺表演民族灵魂,茶艺表演又可以为音乐树立良好的艺术形象。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将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手段。
音乐教育过程长而艰辛,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对音乐的欣赏和品味,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欣赏音乐的人是程序原创作、表演二度创作和品茶三度创作的主体对象,他们在欣赏过程中不断感知音乐、认知音乐和领悟音乐,直至达到对音乐欣赏“质”的升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不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至今日,不同流派的代表风格迥然不同,包括外国音乐的古典派、浪漫派和印象派与中国的民歌、民乐和戏曲杂艺等。本文研究中国音乐作为作为欣赏对象予以介绍,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体会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重特色,如此可以为学生情感投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精神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进程由浅及深、由表及里依次展开,也就是说茶艺表演从追求纯物质境界转换到可以领悟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境界。欣赏音乐之前,可以介入一些较为理性的东西,方便保证音乐学习的效果,并能充分发挥欣赏者的想象能力,切身进入音乐殿堂,体会与感悟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可以培样欣赏者学会基本方法与基本内容,提升音乐审美水平,且在心中形成一把对音乐作品评价好坏的衡量标尺。另外,不管是学生还是欣赏者都能从音乐中获取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情感经历等内容,从不同层次体悟自然、体悟中国传统茶文化,领会音乐与生命共振的意蕴,最终进入最高精神境地。
学唱中国民歌是我国音乐教学最为常见且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理解音乐好比理解其他事物,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解方向不同,可谓无休无止、多种多样,我们将其归纳为螺旋攀升状态下的追求过程。同时,欣赏音乐其实是一种有量引起质变的时间积累过程,学唱民歌应该作为一种量引质变的捷径之途。中国民歌与传统茶文化相似,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中国民歌贴近于生活,是生活形态的具体描述,非常容易受到大众的接纳和认知。民歌创作者的喜怒言笑、情感变化无需注释、无需翻译,通过欣赏民歌即可领会。学唱民歌为欣赏者展示的是一种色彩斑斓的精神意境,很多涉及茶元素,也为我们与传统茶文化之间拉进了距离,通过民歌也可领悟茶文化的精神真谛。利用民歌可以表达创作者和歌唱者的情感变化,欣赏音乐则有助于与欣赏者之间形成思想碰撞,激发欣赏者澎湃的内心世界。
音乐教学以“用”为核心,即实践教学。在听与唱两个阶段中,音乐为欣赏者带来了精神层面不同寻常的刺激感,欣赏者与音乐形成情感共鸣,引起欣赏者的心情变化,或愉悦、或悲伤。然而,学习音乐的初衷不在于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欣赏者可以从实践教学中学到东西、体会到东西,力争能够实现螺旋攀升状态下再次追求的目的,使欣赏者摆脱原来束缚,在个人思维空间里达到人与音乐共体的境界,充分理解并重新诠释音乐,让自己的音乐表演为更多欣赏者带来感动或教诲。音乐的实践教学实为全方位的二次学习,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和重新定义,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欣赏者个人全心投入才能实现精神升华的阶段。音乐实践教学也是欣赏者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可以更为形象、更为直接地了解与认知音乐,正确诠释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精神韵味,也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需要了解与认知中国茶的历史文化,音乐在茶艺表演中具有不可获取的关键作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让欣赏者能够从感知角度体会到多种不同的意蕴,如眼可观色、耳可听声、鼻可嗅味、口可品茶、心可得其韵味。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音乐的共性点有三个方面,即信息传达、韵律和意蕴,并重点分析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体现的。笔者希望应用有效策略,让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完美体现,让音乐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刘佳明.饮茶听乐,相得益彰———论音乐与茶文化之关系[J].福建茶叶,2016(2):228-22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其国际地位也逐日攀升。同时,在我国当前的文化教育战略中,英语这一学科的地位曾一度超过汉语,进而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度远远高于其对于母语学习的关注度,所以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儿,其不能有效地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而运用到日常实践活动中。所以,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更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原始动力,利用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自从英语被作为一门基础语言成为我国教育系统的基本单位之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上至教师下至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呈现出过度化趋势,进而使得我国教育体系愈发畸形。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们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然而自从英语被纳入教学后其甚至超越了汉语在广大师生心中的地位,一跃成为了排名第一的语言类学科,而我们的母语教学却以没落之势渐渐衰微。另外,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也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不能将其以英语的形式输出到世界大舞台。
我国是茶文化的故乡,早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因而我国的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茶文化是从繁忙的茶事活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意识文化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茶书、茶画、茶诗、茶歌、茶故事都是茶文化的不同表象。然而,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茶文化缺失现象异常严重,虽然茶文化已经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但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对于茶文化英语都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其不仅不能用英语将茶文化用语正确地表达出来,甚至连用汉语口述表达我们传统茶文化的核心要义,都是一件极为费力的事。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失语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共性问题,英语专业学生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说出国外物质文化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传统的茶文化精神其却无法一一道明。
跨文化交际是指母语文化者与非母语文化者之间的一种双向文化交流,其是通过彼此间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输出而形成的。通常来说,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特征最为明显,不同语言国界背景的人在同一空间内就不同文化意识进行探讨,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然而,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茶文化融入却与跨文化交际原则相背离,跨文化交际强调的是双向沟通,既注重外来文化的输入,也会兼顾本土文化的输出。但是,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片面强调了外国茶文化的输入,对于我国传统茶文化的输出却不甚重视,进而导致了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失衡,无法以茶文化为契机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性分析,从而使得英语语言文化教学陷入了交际障碍的泥沼中。究其原因,我国英语语言教师仍沉迷于崇洋的怪圈中,使得文化交际中的传统茶文化被外国文化所侵吞。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其最终是为了加强交流,因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大多是以英语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但是,我国茶文化却由于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难以与现代英语语言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而且,我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融合依然停留于较为浅显的阶段。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并没有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完全展现出来,茶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没有对英语语言教学产生文化熏陶作用,更遑论学生对于传统茶文化的感知力了。另外,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方式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固守着原有的教学方式,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茶文化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性设计,进而导致茶文化英语课程索然无味,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于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路腾飞,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并且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高,大国形象也愈发鲜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也备受瞩目,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迈向世界大舞台,全球已经陆陆续续设立了孔子学校,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光彩。而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茶文化却在当前的社会里渐渐没落,被岁月的黄沙所掩埋。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连茶文化的基本内涵都不甚明了。所以,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融入传统茶文化,既能促进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也能将茶文化引向世界。毕竟,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建设者,其通过茶文化英语的学习将会加深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度,并进一步促进茶文化在不同范围内的传播。
全球大融合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不同的意识形态孕育了多元的世界文化。很多国家也顺势而上,以文化交融为契机不断地将其本土文化进行特色性输出,进而全面提高其国家软文化实力。因而,传统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是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的,其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英语作为流传作为广泛的一种国际语言,其语言文化魅力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而言,具有明显地推动作用。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可以通过英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茶文化也能为世界大众所知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是宣扬茶文化的有效工具。另外,茶文化作为无形的意识文化,其必须借助媒介载体才能展现出来,茶文化的不同物质表现形态在英语语言文化的渐染下将会更加多样化。总而言之,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其与英语语言相融合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结果。
我国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在引入传统茶文化时,所建立的课程体系并不合理,没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科学构建。所以,茶文化在融入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时,应该以传统的茶文化内涵为立足点,结合英语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对茶文化英语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首先,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师应该从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出发,对茶文化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全面提高。而后,高校也应该以时展需求为切入点,针对学生的茶文化知识储备能力与英语语言学的运用水平,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革新化设计。再者,高校也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融入语言文化教学的新理念,以优秀的国际教学模式为切入口,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情景化设计。从茶文化英语课程教材的编纂出发,对茶文化英语课程的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全面科学构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却一直如影随形笼罩着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分数成绩为中心而展开,却直接忽视了学生的茶文化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进而导致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能纸上谈兵,不能巧妙地将茶文化英语运用到日常实践中。所以,高校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突破点,将茶文化内涵与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特点进行全方位地融合,构建双向的文化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分数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动力,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科学化设置,为传统茶文化的输出与为国外茶文化的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在搭建茶文化交流平台时,高校也应该以跨文化交际原则为指导,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多方位地阐释,利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挖掘,从而促进多元化的双向文化交流平台的形成。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骄傲,其结构体系庞大复杂,文化底蕴异常深厚。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体系与传统茶文化相融合,不仅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推动了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形成。虽然,我国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体系还不完善,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抑或是教学理念都存在不足之处,但是随着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的深入融合,茶文化英语教学体系将会愈发完善。同时,科学合理的茶文化英语课程将会极大地激发高校学生对于茶文化英语的喜爱之情,更能迎合茶文化英语专业人才市场的发展潮流。
[1]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41-142.
[2]刘彦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7):50-51.
[3]张亚.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4):189-190.
[4]慕雪莹,高中英语课堂融入文化的必要性及其策略优先出版[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9):152-153.
阿婆茶主要分布在苏州市的南部(昆南片),主要在周庄镇、锦溪镇、张浦镇、千登镇等地域范围内。其中以周庄的“阿婆茶”最接近原始状态。阿婆茶又叫婆婆茶,是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东道主邀客,并备好茶点。被邀客人按预定时间纷纷来到。她们一边品茗饮茶,尝着东道主准备的点心,一边拉着家常、干着针线活。分手时又约定下次聚集的时间、地点。因参加者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所以称为“阿婆茶”。据《周庄镇志》记载,周庄人吃阿婆茶已有百年历史。“阿婆茶”是交通闭塞,信息不流通的农业社会产物,是农村妇女为了交流思想,社会公关,文化娱乐而自发产生的组织。可以说,“阿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要素具有动态性,文化史包括一套工具和一套风俗―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1]。那么“阿婆茶”,作为熟人社会的一种自组织,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它的文化要素是否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还能否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周庄镇为例,进行了实地调查。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阿婆茶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阿婆茶的器物层面――煮茶方式的变化。以前,阿婆茶煮茶用的水,河水或是井水,水从河里拎上来后用明矾和缸香木“淀清”;煮茶时,舀入陶瓦罐中,以“炖茶”的方法烧煮,即用陶瓷罐盛水,用烂泥和稻草加水调稀后涂在风炉上,用干菜萁柴或树枝烧煮。由于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自来水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用水;工业化的到来,电的使用,使得“阿婆茶”的燃料,煮茶、沏茶器具发生了改变。(见表1)
阿婆A,女,今年64岁:从我出生时我就见过喝天落水的。我们开始是喝河水,水质很干净的,也没有水龙头。80年代种田的时候,地里的水都是很干净的,干活累了,河里的水是可以直接舀上来喝的,喝茶都是用那个水。水清的不得了,从上面可以望得到下面。以前没有养鱼的。后来养鱼了,喂食,撒药,水质恶化了。即便那时候种田洒农药,撒的也少,而且也不会排到河里的。后来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就不喝河水了。人们就掏个洞就有井水了。十几年,装了自来水。
阿公B,男,今年60岁:但是现在的阿婆茶有很多形式已经变了,已经找不到以前一模一样的了。生炉子烧水变了,现在不需要生炉子了。茶也不泡在盖碗里面了,茶壶里面了,而是杯子里面了。
茶食茶点是饮阿婆茶时必不可少的东西。以前“阿婆茶”的茶食茶点是妇女们将富余的蔬菜、粮食等农作物,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而成。可供人们农忙下饭,早餐就粥和馒头,同时还是一种主要的农闲小吃。“阿婆茶”的茶食茶点是一种饮食文化,承载了一种手口相传的食品制作经验,也是当时各家田地丰收,妇女农作技艺的成果展现。以前茶食茶点具有时令性特点,大多呈现季节性和地域性,如麦芽塌饼在正月里,撑腰糕在二月初二前后,菜花头塌饼、粽子在清明前后,腌制酱姜在农历五月里,各种酱瓜(萝卜,生瓜,茄子等)都在蔬菜丰收的季节。这种食品加工方式在当时储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既能将吃不完但又不易长期留存的蔬菜保存起来,不致浪费,还能吃起来新鲜。
现在随着电冰箱的普及,交通运输(主要是公路,周庄1986年公路开通)的发达,机器生产在食品工业上的运用,在提高了人们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味觉趋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效率至上的观念开始在心中扎根。这种改变在茶食茶点上的改变可以体现出来(见表2):以前的茶食茶点讲究原料是自己家种的,调料佐料根据家人的口味调制;现在各家的茶食茶点几乎趋同,大部分来自于市场。
阿婆C:现在交通方便了,喝的茶品种也多了,花茶、红茶呀,都有的。以前喝茶的时候,我们会吃用萝卜、茄子、生瓜、黄瓜等做的酱瓜,瓜子,熏青豆,现在条件好了,就有桂圆了,以前哪里有。
阿婆D:茶点也变了,以前都是自己制作的,我们家做酱瓜和麦芽塌饼是(做的)最好的。现在(吃的)的桂圆、枣子、西瓜子都是没有的。
当我们问及“阿婆茶”的茶食茶点如何制作时,阿公阿婆们信手拈来,对于食材的挑选、腌制的时间、脱水的时限、每一道工序细节都如数家珍,听来好像只是一些经验之谈,没有像现代科学那么精确,但阿婆阿公们正是凭借这些口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制作出美味而又独特的茶食茶点。
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人类也会改变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把物质文化视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所有因素―规范、价值、语言、传统及其他―都必须去适应物质文化[2]。工业社会的到来,改变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周庄随着公路四通八达,工厂的进驻,农业机械化,农民集中居住进程加快,在使得周庄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在改变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在迫使周庄的传统精神文化成为一种亚文化。当然,“阿婆茶”作为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也在面临着不可逆的变化。(见表3)
以前“周庄”交通闭塞,电视传媒尚未普及,所以农村妇女们获得外界知识的渠道较少,娱乐方式有限。村内人员缺乏流动,邻里之间交往频繁。所以,以前喝“阿婆茶”的人,一边喝茶品茗,一边品尝主人准备的茶食点心,一边还要做些纳扎鞋底、缝补衣衫等的针线活。此外还是她们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当然也不乏外部世界的传闻和本乡本土的新鲜事。喝阿婆茶不但使当时相对闭塞的农村妇女有了个消闲解闷的机会,还成了当时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促进了邻里的友谊,推动了乡邻的和睦相处。现在,在年龄较大(60岁以上)的阿婆们身上仍能找到阿婆茶的习俗影子,因为她们的再社会化能力有限,急速的现代化对于她们的交流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不大。她们仍然是下午1点左右,相邀在一起喝茶、聊天。而对于年龄较小(40~60岁)的阿婆们,她们大多有一定的工厂工作经验,交往圈已不仅仅局限在同村熟人圈子;现代化的进程使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电视,电话,企业宣传等);城市化的进程,农民集中居住,改变了原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的地缘结构;攀比之风的盛行,使得农村的“礼”变成了一种符号交换;适应新环境的娱乐方式―“麻将”的引入,年轻的阿婆们在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阿婆茶”只能成为春节过后,“异化”的交往方式。
阿婆E:我们在一起喝茶的大多数是同一个村的邻居,农忙的时候我们一起干活的。至于年龄嘛,七成是我们这一辈儿的人,大部分已退休,其余三成是年纪轻的人。年轻人平时在工厂上班,周末去的比较多,我们这一辈的人,去喝茶时有时也会带着孙子孙女儿去。一般是下午,午饭后,大家聚在一起喝喝茶,喝到下午三点半的样子,那会儿小孩该放学了,要去接。也要回去做饭了。
阿公F: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也可以请(人喝茶),年纪大的人也可以请,一般在过年后请,喝茶的目的就是要聊聊天。你请两次三次,别人回请,几乎每天都在喝茶,一般从正月到二月二都喝不完。请一次茶也是不容易的,要做准备的。
“阿婆茶”作为熟人社会中的一种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睦交往,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她的存在是与一定的生态环境相联系的,环境的变化致使“阿婆茶”的文化元素形式发生改变,其中有些改变是不可逆的,如水的纳污能力达到极致失去了饮用功能;新能源的利用使得烧干菜萁柴、树枝不再可能;田地的被征用、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得茶食茶点由经验制作转由大机器生产;工厂科层制的运用使得时间不再由阿婆们自己支配;电视、广播在农村的普及使得喝“阿婆茶”不是唯一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等。文化要素的流变使得“阿婆茶”所承载的功能、精神在丧失。工业社会给“阿婆茶”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的价值观――崇尚经验、自然至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退出历史的舞台,新的价值观信仰――功利主义、效率至上在人们心中沉淀。“麻将”的盛行,取代了“阿婆茶”,作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不需要年龄相当有共同话语,这就将年龄较大的,不会打麻将却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了。“阿婆茶”作为人们的一种自组织,一种娱乐消闲的方式,她的文化要素或许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保护,但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她的文化功能――促进邻里和睦,社区互动。这就需要一种社区普遍的共享文化活动。
“衣食足,然后知荣辱。”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从物质的转向精神的,人们开始立足现代,追溯传统,挖掘历史。在包装设计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强烈。对于如茶、酒等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产品,其包装设计的创作倾向,往往是从其历史的、地域的、人文的特色与脉络出发,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手法相结合,设计出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民族文化强烈的回归,也成为了一种市场需要,这也给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课题。
众所周知,包装设计的重要功能便是引起购物者的注意,诱发他们对产品的购买。诱发源于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可以通过包装的视觉设计予以表现。通过对茶叶市场的调研,笔者发现好的茶叶包装可以提高销售份额、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广泛传播。
目前,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除铁盒、纸袋、纸盒、塑料袋等包装外,韵味温雅的木制包装、细腻精美的陶瓷包装,已走进了商场,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如图1、图2所示,木制包装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其中,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极具茶文化色彩,用其包装茶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更不易霉变。如图3所示,陶瓷包装在茶叶包装中占有一定比重,精美典雅,绚丽多彩,再加上独特的造型,有的精炼挺秀,有的端庄淡雅,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及化妆土装饰,观之赏心悦目,能适合较多人的品位。
在市场现有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重要设计特色。通过古字古画的人文气息来表明该产品历史悠久,创造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般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文化享受。如图4所示,“板桥七品茶”的包装设计为了与茶名相呼应采用了郑板桥的诗、书画、以及他的头像为主要设计元素进行设计,使整个设计在茶名与茶文化中找到了平衡点;曾获“中南星”包装装潢奖的中国名茶漆盒,采用我国古典容器式样,配以隶书书写的产品名称,风格古朴、典雅,充分展示了我国的悠久产茶历史。销往阿拉伯国家的小包装茶,包装盒采用墨绿色,文字,使这些沙漠国家见之如见水,视之为希望,作为上等礼品互相馈赠;“普洱方茶”从宋代印有龙凤图案的“龙团凤饼”,到现代压有福、禄、寿、喜凸字,以及陶瓷茶叶包装上象征对立调和的“龙凤呈祥”图案;如图5所示,“老回味”茶叶礼盒,以百年老茶壶作为构成素材,古朴、典雅、耐人寻味——由壶联想到茶,茶已饮尽,壶内茶香依旧,充分体现出“老回味”的创意主题,也体现茶叶品质之纯正。
水墨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运用于国画和书法之中,通过特有的笔触和黑白极色,来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理念,表达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都是中国传统道、儒、佛三家的审美观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
茶素来与文人雅士有不解之缘,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因此古有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若要营造出“清高”的氛围,当然非中国画莫属。中国画缘物寄情,物我两忘,以超然的意匠,飞凌于万象之上,在主客观交感之中产生深邃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茶文化所欲传达的超然脱俗意境正好吻合。因此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以国画作为主体图形的很多。如图6所示,“文山包种茶”的包装,其图形似国画中的写意,取文山地区连绵不断的茶山为素材,一笔代过,简略得不能再简略,却是妙笔生花,生动自然;如图7所示,钱塘茶楼的“龙井茶”包装的下半部分是烟雨中西湖场景水墨画,点缀咏叹西湖的诗词。顶盖向下倾斜,使“龙井茶”三字充分展示出来。
中国的水墨画强调书画同源,由于纸、笔、墨三种特殊的书写工具,更可产生千变万化的特别效果,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视觉感受。民族的欣赏习惯,对传统书法体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及喜好程度,其视觉效果已成为设计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特征。总之,书法艺术的恰当运用,会给人以极高的审美境界,书法艺术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江南体育,一些优秀的包装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不但使消费者欣赏到了书法艺术之美,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用书法字体作为包装的视觉元素的确是恰到好处。但是,书法字体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如图8所示,国际品牌——立顿,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为中国风味茶,为了充分展现立顿的国际性形象,却又不致使立顿与中国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闲情”作为副品牌名,且以毛笔书写其品名,东方情调,深受中西方人士的赞赏。
茶叶是一种民族性的商品,我们可以运用如中国画、装饰纹样、吉祥图案、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以及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图案这些具有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来表现茶叶的传统特点,但是不能仅仅停留于拷贝和照搬的基础,要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还应将我国传统艺术上的传情、含蓄、细腻等特点融入其中。比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如简化、夸张、对比、穿插、扩散、打散等手法重新组合,使之具有民族特性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如图9所示,“东方之骄”茶叶礼盒,版面以东方雄狮(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来表现“东方之骄”的主题。包装的整体格调以体现喜庆的红色为主,加上雄狮的局部烫金来表现富丽、豪华。雄狮、古门城(包装两侧)是权威的象征,显现出茶礼之尊贵;获得全国第二届包装装潢设计银奖的“中国名茶” 包装。大盒采用中间条幅“清明上河图”装饰,里面四小盒,分别在的底面上用浅褐色线绘画,组拼成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上方分别盖有四枚篆刻印章,标明广东红茶、普洱茶、乌龙茶、茶,设计古朴、庄重,表明该产品历史悠久,还创造了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般享受的意境。
要使包装更富有文化气息,还离不开色彩的渲染。常言“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
目前市面上的茶叶品种按照茶色的不同就可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青茶等不同的品种,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茶叶品种运用不同的色彩。如图10所示,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车仔茶叶系列包装分别以不同的底色作装饰衬托突出车仔这一品牌的车仔图形,即以深绿色底为乌龙茶,红色底为铁观音,浅褐色代表普洱茶,表示香片,这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茶叶品种,很好地展示了不同茶叶品种的特性;如图11所示,“野茶王”系列包装的色彩灵感来源于民间青花的色调,蓝色为主调,加上小面积的绿色,同样展示了商品的属性,以及茶文化特有的儒雅和广远。
虽然说包装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应把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形象来对待,作为传统商品的茶叶,它的包装设计更是如此。如笔者自己的设计,即“艳阳天”茶叶包装,是选用传统的花布纹为底纹,整体采用清新、淡雅的色调,以此突出茶的“雅”,为了区分茶的种类,在盒面的三角形折叠处用红、绿、黄三种颜色来体现商品的属性,在文字的运用上选用了书法字,并对其进行新的排列和分割。也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了重新组织,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再理解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体现出茶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图12)。
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创造和设计。因此作为包装设计师不仅要使包装设计有漂亮的外表,更应使设计突出文化的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这不只是针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群,同时也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用新材料、新技术、以新的方式表达包装设计风格。
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今世界的大局仍是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已然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我国逐渐成了全球的领跑者,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加上“文化自信”的理念提出,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的关注重点。中华传统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具有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子女有责任与义务去不断挖掘茶文化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融合起来,在全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弘扬传统优秀茶文化。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茶”最早见于我国第一本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部作品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古时之茶字,这成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字的文字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区,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国家版图的统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传播。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传入华南地区。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期。明朝末年,荷兰商人将茶叶运至欧洲。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叶、丝绸、瓷器向来是中国特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我国茶文化形态与内涵多样,茶叶品种繁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的不同内涵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成熟采摘时,人们通过茶歌抒发对茶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茶歌丰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茶知识与茶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丰富,地域特色得到了发展。茶文化的精神与内涵是通过种茶、赏茶、采茶、沏茶、闻茶、品茶等习惯与民族内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慢慢成为大家的认可与信仰,在各个环节中形成一种审美需求、心理追求以及情绪意境。在文化价值与理念的认同发展下,茶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完整的传承体系,需要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系是庞大的,包括传播者与受众、传承方式与内容、保障体系三个重要方面。传播者的类型较多,如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学校系统与个人等。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受众更多地放在青少年群体中,这是文化发展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靠年轻的一代,只有将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少年的内心,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发展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将茶文化根治于年轻一代受众,有以下一些方式展开:1.充分利用软硬件设备,建造茶艺实训场所。特别是在校园中建设茶艺实训场所可以形成沁润式的体验,让青年人在茶艺的体验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2.通过各类茶文化活动,将茶文化活动与年轻一带的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与茶文化相关活动,如诗歌朗诵等。3.可以通过开设茶文化体验课程,在丰富内容的过程中传播系统的茶文化。4.将对茶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先集聚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形成辐射的茶文化。5.将茶文化结合相关课题科研项目研究,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成为传统茶文化与校园教育的融合探索路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在多元文化审美理念下,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压力是较大的。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深入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与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茶文化的历史价值,从而丰富文化内涵,这实际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找、去发现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价值,才能挖掘出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与现代社会元素结合的关键要素。中华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邃的内涵,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千百年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深入地做好相关发掘与整理工作,从不同层面与角度来深化茶文化的内涵。对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充分认知。
中国的新时代是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新媒体”“短视频”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茶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都是较为片面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运用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有效促使茶文化自身优化和传播。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实现与人民群众的互动,真正形成轻松的文化传播氛围,借助网络能够更有效地跨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真正实现零距离的文化交流。新媒体对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能够促使更多人加入茶文化发展中。现代社会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交软件,借助一台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有效地进行茶文化的宣传与推广,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及时获取信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合理有效地将茶文化与生活进行有机关联。比如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慢”理念来改变与培养人们的心境,引导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安静下来,可录制纯手工茶的制作方式、冲泡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又比如可以将茶歌、茶舞表演通过直播或者点播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媒介,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茶文化,进而喜欢它、热爱它,从而为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除了茶文化,还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不同文化艺术领域,通过将茶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无疆,不同的文化领域之间在发展进程中是互相促进与发展的,茶文化是包容的、开放的,这为茶文化与不同文化领域的碰撞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不同领域的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打破文化领域的壁垒,实现双方更好的发展。如茶文化与音乐文化同属于中国美学组成,二者不论是审美、还是发展都有着可以融合的范围。茶文化与音乐自古以来便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背景,文人雅客在饮茶期间常常伴有乐器演奏,典雅的音乐与茶香的融合既能够增加品茶的趣味,提升品茶的愉悦。在茶与音乐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形成文化之间的融合,通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形式实现人心境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格品质。
中国茶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在弘扬与发展传统茶文化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突出民族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将茶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良性发展的趋势。新时代背景下同样应当重视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培养更多专业的茶业人员,将茶文化的发展与校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茶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了解并关注茶文化。
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影响,帮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标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有着决定性意义。针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研究是针对高校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思想教育内涵关系衍生出的内容,研究内容更加具体,拥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从论域、论域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教学实践结合,确保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教育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使我国传统茶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在思想课中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优化课程结构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量,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项要求的“三观”。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教育史、传统茶文化传承与两者内在联系三大论域。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品茶作为文人雅士娱乐、社交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内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礼仪、谦让)等优秀品质,是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有着大量交叉的。传统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教育中,通过生活化场景阐释理论内涵,使现代高校思想教育有血有肉。我国作为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很高要求,全面学习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精华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过分教条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传统茶文化中强调的和谐有礼,茶艺文化中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可以有针对地从中汲取养分。
我国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以传统茶文化思想内涵为基础,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高校思想教育进行交叉。茶叶的冲泡、饮用过程有的礼仪环节和操作技艺,蕴含着我国传统君子对生活的态度和与人相处模式。而思想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与教育,这和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贤故事的引导侧面激励学生自发严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谦谦君子等传统观念对当代道德观念的塑造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思想教育本质上都是教人向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网络信息,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独立包装的快销饮品受到校园欢迎,品种多样的饮料选择使学生忽视茶叶,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传统文化的环境,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认识普遍不足。青少年是发扬传承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预备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即使少数喜欢茶饮品学生也更愿意选择简便快捷的茶包。对传统饮茶风俗不够了解,是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一些人认为两者结合就是单纯地把茶文化学习列入思想教育课本。这种错误的理解使一线教师不相信茶文化理论会对思想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面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问题大多老师持怀疑态度。
思想教育是我国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公共课程。长期以来采取相对刻板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应试考核方式,使思想教育内容固化,学生大多通过背诵方式记忆知识点获得好成绩,对测试之外的知识缺乏学习动力。授课教师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主要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没有了解过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学生对教学新元素的引入比较排斥。授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传统茶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集中如何应付考试,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影响力。
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的研究过程存在着一些方法误区。首先,传统茶文化涉及范围广阔,单纯以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会存在偏差,一些学者将传统茶文化割裂对应到现代思想教育中,断章取义的理解无法触及传统茶文化的真正内涵。其次,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单纯强调理论的逻辑性忽视传统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茶文化传达出的时代精神。受错误研究方法的影响,我国传统茶文化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口径不一的研究结果无法很好融入常规教学中,为研究理论的实践造成很大难度。
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化的碰撞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两者结合需要符合大学生思想教育特色,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内化,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现阶段,针对高校对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结合关注度不够,应当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础上,通过教研活动、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考虑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稳步展开,使教师和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学科改革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传统意义上比较“枯燥”的思想课发挥出最大效果,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增加传统茶文化元素,以课后课题活动、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基本茶文化常识,逐渐对茶文化产生兴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教育中添加传统茶文化理论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再学习,定期组织茶艺工作者在校展开讲座及实践教学,帮助在校师生对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了解。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实施开展教学实践必须的经费和活动场所,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
意识到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就要带着问题不断纠正调整方法,开拓学术事业全面看待传统茶文化。传统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已有理论的支持和解释,其本身依然具有学习价值,需要我们不断通过研究发掘出有价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实证,避免单一逻辑推断可能带来的谬误,从实证入手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茶文化中更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及对策,可以在帮助高校进行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大学生传统茶文化与思想教育研究丰富。这种结合利用传统茶文化涉及的多种知识,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了解和对思想教育的接受度,为弘扬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教育结合提供全面的帮助和可行性平台。
[1]康韻,刘毅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1):80-82.
[2]白莹,李永勤,喜超等.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1.
[3]刘晓乾,任淑红.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5]王红.现状、不足与未来展望———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教育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8.
[6]王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8-91+97.
[7]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1):46-51.
[8]赵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苏州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为例[J].华夏教师,2016(5):80-81.
通过对传统茶乐等一系列艺术资源内容进行全面认知,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传递传统茶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当前音乐艺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传统茶乐作为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包含的艺术理念,还是整个艺术发展层级,都决定了我们可以将该艺术资源与当前开展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相融合。本文拟从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对于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来说,茶文化就是其中内涵和关键。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传统茶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资源,其中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从客观上诠释了传统茶乐的形成过程。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培养的体系化融合。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将传统茶乐元素与民族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学生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从当前民族教育开展状况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机制,都实现了巨大创新和突破发展。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受教育理念,现代音乐和教学投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存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上的偏移。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存在极大偏差和不足。系统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随着现代音乐、西方音乐艺术的全面融入和体系化创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极大危机和压力,尽管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一定兴趣和热情,但是现代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更为突出。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艺术。其次,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意识,因此在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并没有实现理想教学效果。此外,尽管当前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加上教学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整个教育活动资源更加丰富,但是还应该客观认识到我们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并不全面,尤其是对其教育价值、教育意义和作用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甚至连教学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将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等多项内容体系化结合的事物,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教育过于机械,内容上也存在极大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整个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内涵底蕴做有效支撑。而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体系中,传统茶乐艺术作为其中融合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音乐教育等多项内容相结合的艺术活动,如果能将其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体系化发展。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特性的茶文化体系内容,而传统茶乐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知传统茶乐、学习和研究传统茶乐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全面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
传统茶乐是形成与采茶活动中,体系化展现茶文化内涵、描述采茶文化事物的音乐艺术活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还是其体系的完善性,都有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将茶用与祭祀和药用。而从唐朝开始,整个饮茶活动就发展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自此之后,饮茶活动就逐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特点的文化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传统茶文化艺术,比如茶乐,采茶舞、茶画等等。这些艺术内容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展现和诠释了相关价值规范和独立情感。可以说,在整个茶乐体系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对其中所描述的生活化元素形成全面认知。
传统茶乐艺术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内容。无论是茶乐的创作背景,还是茶乐艺术中的具体内容,都是对采茶生活的系统化反映和有效继承。因此,了解传统茶乐也是我们对传统茶文化及生产活动全面了解的具体过程。传统茶乐在产生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整体表现风格较为欢快。传统茶乐是在茶农产茶、制茶过程中,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形式,因此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风格,都展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这就使得整个音乐艺术极具渲染力,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传统茶乐还是将多项元素体系化融合的集体艺术形式,传统茶乐其多产生与茶叶集中产区,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以通过传统茶乐艺术,我们还能看到其中所融入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因此可以说,传统茶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
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人文素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全面培养的具体要求,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需要着重做到:首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必须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作用。当前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将其价值和作用认知局限到学科学习上,尤其是随着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价值日益突出,如今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尤其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次,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其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完善,更是教学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开创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就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革新的客观表现。随着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如今改革教学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涵已经成为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来开展所必须实施的内容。客观的说,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其他内容,就是丰富发展、创新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客观表现。最后,现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教育活动中的局限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单一、薄弱现状,还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都需要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将传统音乐艺术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文化内涵的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因此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传统音乐内容与其相融合。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知不断提升,如今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符合传统传统文化传承要求,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如何才能优化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的形式,并实现其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多项元素,探究传统茶乐意识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艺术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将有效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优化该教育形式,实现音乐教学内涵到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尽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了巨大创新和发展,但是其整体教学内容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教学元素的融入,而传统茶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集中反映,其中不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是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客观的讲,传统茶乐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内容。结合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展。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乐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体系内容,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当然,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茶乐因素能够对学生性格、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与民族音乐教育全面融合,不仅能够为传统茶乐艺术传承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解决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
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是整个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传承。但是通过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具体学习效果,都并不理想。随着当前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完善的教学元素体系化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传统茶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如果能将其与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弥补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有效继承传统茶乐艺术提供重要帮助。可以说,传统茶乐正是推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2]马晓倩.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4(17):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