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茶行业教育培训发展迈上“新台阶”|年度观察报告⑦

  茶行业教育培训发展迈上“新台阶”|年度观察报告⑦已经过去的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全国茶人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毅前行的一年。站在新起点,中国茶行业面对哪些新挑战、新变局?迎来哪些新变化、新趋势?中国茶行业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求发展?

  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推出的《2022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突出“专业性”“实用性”“建设性”,把握行业发展大势、聚焦突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通过业内资深媒体人和专家的视角,以真切的体验、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刻的思考,全面解读了2022年中国茶行业产业链条中的焦点、难题、变化和创新,对中国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科学研判和专业建议。

  《报告》共分十个篇章,涵盖了茶行业政策、品牌、资本、电商、渠道、教育、茶馆以及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白茶、六堡茶、普洱茶等十个重要方面,坚持“观察源于一线、结论源于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找问题、向实践要答案、透过实践看趋势。

  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的出台,为我国茶行业人才培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茶行业教育培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茶行业人才和就业有结构性矛盾、茶行业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低等问题。

  2022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茶企生产经营方式更新迭代,茶行业教育培训在适应茶产业需求中不断发展。目前,茶行业呈现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齐头并进的良好局势。

  2022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是茶区政府遵循国家政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很多茶区政府通过农民职业化、脱产化、证书化培训,培育基层行业技能人员——“职业茶农”“茶产业工作者”。从这些技能人员中选拔人才,将其培养为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高素质农民”“乡村工匠”,最终成为茶行业高技能人才。此外,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拥有非遗项目的茶区通过签约项目、投放资金等方式,鼓励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承技艺,发挥产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二是茶企建立大师工作室,探索新技能人才培养。很多拥有非遗传承人的茶企在政府支持下,将原先的“师徒制”逐渐升级为“非遗传承”,在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此外,很多茶企与时俱进,培养营销、产品研发技术人才,与涉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联合教学点,设立专业实习岗等。

  三是职业技能鉴定单位逐步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茶叶行业竞赛体系。涉茶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将按照新的职业技能认定制度执行。在茶叶行业竞赛体系建设上,努力构建由国赛、行业赛和专项赛事等不同层级竞赛共同组成的赛事体系。

  2000年以来,随着茶行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艺等专业。截至2021年底,全国涉茶的中职、高职院校有70余所。2022年5月1日,新《职教法》的正式实施,激活了茶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一是职业院校布局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政企校合作”新模式。很多职业院校与茶企、行业组织等合作成立“厂中校”“校中厂”,创建校企合作混合多元化办学模式,共同打造“双师”型专兼职教学团队,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共培”方式。

  二是职业教育地位提升,茶学相关专业越来越热门。新《职教法》的出台,提振了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信心。超6成涉茶职业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近9成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涉茶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逐年提升。有的学校出现“就业回归率”提升的良好就业形势。

  三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产生“强关联”。多年来,很多涉茶专业结合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培训方案,不断深入实施1+X证书制度,大部分涉茶专业毕业生评茶员、茶艺师持证率达100%。

  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以本科和专科(高职)教育为主,兼顾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茶学教育体系,为中国茶产业发展构建了强大的人才库。

  一是近年来现有高校(含高职)增设的涉茶专业数增幅超40%。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设立茶学相关专业的高校由2020年的72所增加至107所。其中,本科院校由32所增加至34所,专科(含高职)院校由40所增加至71所。

  二是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平台不断提升,为博、硕、本、专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完备支持和保障。

  一是师资水平普遍提高,教材研发更加完善。在师资方面,少年宫老师都拥有,很多社会性茶艺培训机构老师也都考取茶艺师职业技能证书。在教材编写方面,不同青少年茶艺培训机构会将古诗词、英文江南体育、美术、音乐等内容与茶知识结合,编写各具特色的教材。

  二是激发孩子习茶乐趣。为了把课程设置得更有童趣,青少年茶艺机构制作了茶游戏卡片、开发茶诗接龙游戏等,让学生通过做游戏,轻松学习茶知识。此外,很多机构开发了与非遗技艺、传统节日结合的特色茶文化课程。

  当前,茶行业教育培训发展处于腾飞阶段,但在政策落实、师资质量、教学水平、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亟需以问题导向聚焦痛点与难点,寻求解决之法。

  一是茶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目前,茶学高等教育产教研“脱节”问题凸显。部分高校重科研、轻实践,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经常不能及时反映到学校教学中。

  二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教学实习课程无法深入茶园、茶厂、茶企一线。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机械研发、新茶饮、茶旅等近年来深受市场欢迎的职业课程有待研发、完善。

  一是教材不够童趣,不能适应各年龄层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青少年茶艺培训很多是在社会培训机构中开展的,这也导致青少年茶艺培训的教材、教学大纲难以统一。一些机构的教材只是对茶艺教学相关要点信息进行简单拼凑,没有根据学生年龄段进行教育学消化、设计,教材质量较差。

  二是缺乏专业的青少年茶艺培训器具。传统茶具对青少年来讲,过大过沉;且茶艺教学中多使用热水,器具材料导热性差,存在操作风险。

  三是既懂青少年教育又懂茶文化的老师少。社会培训机构老师大多没有青少年教育学历背景,存在着化倾向,课程内容单一、茶艺表演模仿、缺乏童趣和针对性。

  一是茶行业人才和就业结构性问题凸显,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和学校长期合作意愿不强的现象。一方面,学校认识程度不深,并没有真正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度改革。另一方面,企业持观望态度。很多涉茶学校社会影响力不大,所以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二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低,技能与职称衔接不畅。与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相比,茶行业技能人才在职业发展与薪酬待遇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少。在职称评定上,虽然茶艺师和评茶员即将增设首席技师职称,但其他涉茶工种还未设立正高级的职称。

  三是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技能学习方式、上升通道、展示平台,茶学职业本科难推进。在技能人才职前的培养阶段与职后的岗位成才阶段,无论是标准、课程、教学还是评价、成果认定等都未能有效衔接。在学历晋升方面,技能高考在探索实行阶段,茶学职业本科缺少行业样板,难以推行。

  目前,茶学职业教育地位提升、高等教育更加多元化,新时代茶行业高技能人才方阵建设速度加快,青少年茶艺培训带动休闲茶产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未来,茶行业教育培训产业必将经历数次更新和洗牌,从而形成更加完善、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

  在学历教育方面,茶学职校生止步于专科教育的学历“天花板”将被打破。从更高层面,跨省实施中高本贯通教育,教育部遴选有实力的国家级双高校或者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茶学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其他中高职层次院校与本科层次院校也将加强联合办学。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出台相应措施,从政策上支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鼓励高职院校积极配合完成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专业理论课程在校内完成,实训课则由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相关人员培训。

  根据目前我国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茶学专业本科生招生应稳定在现有规模,并要稳步提高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等高级专业人才重在改善科研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应特别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复合型博士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茶学高等教学应实施宽口径培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加大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一方面,在茶区用产业发展的成就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茶区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广泛传承老茶人的好手艺,留住更多年轻人,培育更多行业骨干。另一方面,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广更高的职业舞台。

  随着青少年茶艺培训发展的愈发完善,学校老师、家长对茶叶的关注度将会大幅提升。未来,更多家庭借助孩子学习茶艺的契机,让孩子成为推广茶文化的小使者,逐渐建立家庭茶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促进茶叶消费,推动茶产业休闲化发展。

  《2022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推出,所有发布相关内容知识产权为中华合作时报社及作者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进行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