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业简要分析报告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茶叶产业链主要由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四大基本环节构成,各环节都与其他产业相联系,而科技、信息、安全与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着茶产业链的始终,它所追求的是多种形式形成的系统内部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
中国的茶叶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品种多样性但发展不够平衡的茶叶种植业,我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比较稳定的基础。发展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目前,中国茶叶种植环节主要分为茶农、茶场和基地三种形式,部分大型茶叶企业在建立基地的基础上,与茶农签订协议,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在传统产业链中,制茶业一直延续手工操作,一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弊端JN江南体育。从五十年代至今,中国制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在制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是在新产品开发及新技术的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的制茶技术随着现代高新分析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传统的制茶原理的改进,产生了许多新的制茶原理,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加工技术。
行业的流通环节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两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流通体制、保证流通渠道的畅通无阻在任何时期都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茶叶市场的发展,茶叶的经营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茶叶以散装茶为主,其流通环节主要是通过各种批发渠道进入茶庄、超市等零售商;随着品牌茶企的发展,略过批发商,直接建立直营店,或者以包装茶形势进入专卖店、商场等零售模式迅速发展起来。
消费环境是茶叶作为商品实行实用价值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茶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也有所改变,茶叶的消费环节已由简单的家庭消费、团体消费、服务性场所消费向礼品消费、休闲消费和收藏消费转变。随着茶叶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茶产业必然向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标准化与市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创造消费者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产业价值链追求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所需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活动所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利润)。茶农、加工企业、批发企业及品牌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实现产品价值增值,并努力实现最大化,即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
上图反映了茶叶行业价值增值过程以及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由此图可看出,种植在茶叶产品价值链中的收益最低,而品牌经营环节的收益最高。
2013年中国茶叶继续增产增收,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共计茶园面积3869万亩,同比增加253.8万亩。其中贵州增长较快,2013年已达611万亩,超过云南居全国第一;干毛茶总产量189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增6.5%。其中贵州增产2.2万吨;全国茶叶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的速度上升,即使是在2008年后中国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整个制茶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仍然稳定在17%左右,精制茶利润率可以达到24%左右。而近期高档茶价格下滑比较快,据茶叶流通协会统计,各地名优茶2013年降幅在20%-50%之间,主要原因是中央严控“三公”消费。就整体而言,茶叶行业还是比较健康的,已经连续十多年增产增收,同时价格也适度上涨。
茶叶行业在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这跟茶叶的“瘾品”属性是分不开的,类似的商品还有白酒、烟草、咖啡等,它们的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
茶叶行业规模较小,业内估计1000亿--1500亿,而且非常分散,茶企约有8万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400家左右,年营业收入达到几亿元的已经是业内顶尖的茶企。2012年曾经力求在A股上市的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是福建最大的全产业链茶企,市场份额也不超过0.05%。因为涉嫌虚假宣传,安溪铁观音最终没有上市,至今A股勉强称得上茶企的公司只有深深宝一家,2013年茶制品的营业收入为4亿元。因此,资本市场对茶叶行业的关注度是很低的,国内基本上没有对茶叶行业进行研究的金融机构。
除了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特点之外,产业水平低的特点也很突出:(1)茶树良种普及率低,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单产只有世界平均产量的61%,而且仍有下降趋势;
(2)茶叶加工技术落后,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的情况,造成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
(3)茶叶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茶制品开发明显不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很低,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
(4)产业链上下游流通渠道狭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畅,茶业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国内茶叶种类极多,品质差异很大,且受到地域限制,单一品种产量有限,很难大规模生产和深加工。
由于小、散、乱,而且长期以来,行业不存在暴利,因此很难吸引金融资本介入。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情况开始有了变化。很多过去受资本追捧的的行业,如钢铁、煤炭、有色金属、LED等等,纷纷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业内企业大量倒闭,而茶叶行业的稳定发展开始吸引市场目光。
2006年,以旅游为主业的峨眉山A开始涉足茶叶行业,于2007年正式推出“峨眉雪芽”品牌,销售收入增长连续5年超过100%,面对市场的突增,峨眉山A加码对茶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设立子公
2012年,深深宝A与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出口企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深深宝华发茶叶公司,并且不断出资建设茶园、茶叶研究所,参与普洱茶交易中心建设等,同时向茶叶基地和精品茶两头延伸,力图把公司打造为全产业链的茶企。
金融资本进入茶叶行业,对该行业的扩张、整合、产业升级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应当看到,茶叶行业规模小,且被分割成分散的小市场,容易被操纵,如果出现投机资本恶意炒作的线年的普洱茶炒作,对茶叶市场的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
茶叶行业增长较为稳定,整体而言比较健康,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其中最大的就是产能过剩。2013年全国共增加250多万亩新茶园,为近5年来最多的一年。新茶园通常3年后开始产出,业内估计目前约有1000万亩的未开采茶园,3年后茶叶产量可能增长三分之一,届时市场能否消化如此大的产能增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茶园面积迅速增长的背后,茶叶单产和茶叶品质是下降的,这就存在很大的隐患。
在各省份中,贵州茶园增长最快,这跟贵州的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贵州纬度低、海拔高,经年云雾缭绕,适合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也很高。但缺乏深加工企业,种植的茶叶大都销往省外作为精制茶原
料,在整个产业链中,种植的利润是最低的。如果不能利用目前行业发展尚可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几年后一但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那重蹈钢铁、电解铝、LED等行业的覆辙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还存在一些风险,比如农村劳动人口持续流出,可能会影响到茶园的建设;大型食品、饮品、药品企业开始将业务拓展到茶行业,业内竞争加剧。还有茶叶项目建设周期过长、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人工成本上升等等,也是未来的风险因素。
目前茶叶行业“小、散、乱”,行业增长以低层次扩张为主,未来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不可避免,可能出现的趋势有:
茶叶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茶文化的复兴和带动,茶叶整体销量将持续增长。同时,消费者对茶叶品质、食用安全的重视也会日益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会逐渐上升到对文化、精神满足的需求。因此,中国有名茶、无名牌的现状会逐渐改变,未来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经过市场竞争,出现一到几个全国驰名的茶叶品牌。
地或邻近产地的产品为主。近年来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快速发展,茶叶企业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运输时间缩短,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购买到各品种的茶叶,品饮习惯的区域性特征将会逐步淡化。这就为地区性名茶向全国范围内拓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打破被地域分割的市场,诞生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茶企之间的竞争也因此加剧,正逐步演变为品牌、包装、企业形象、销售服务的全面竞争,市场的竞争也逐步演化为科技、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深层次竞争。
目前茶叶行业规模较小,产品种类也少,基本以绿茶为主,兼顾乌龙茶、普洱茶、红茶。未来的茶产品仍然会以上述茶叶为主题,但产品的种类会多样化。除了最基本的茶饮料以外,会有大量的新产品产生,如茶保健品(减肥茶、药茶、茶膏等)、茶食品(糖果、饼干、茶膳等)、日化用品(茶化妆品、洗涤用品、茶牙膏等)、茶提取物(茶多酚、茶碱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传统的茶叶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加工方式以传统手工作坊为主。这类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无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低,且营销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茶叶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自有品牌,更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安全。随着消费者对产品
品牌、质量要求、食用安全的日益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将成为茶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严格、精确生产标准也会随之产生。
多元而完善的销售渠道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与传统的单店单一经营模式相比,连锁经营可通过复制销售终端式,塑造企业品牌在该品类茶叶中的形象与地位,更有利于产品推广。从市场发展来看,大规模连锁经营等复合销售模式是茶叶销售的必经之路。
茶叶行业长期增产增收,利润率较为稳定,但整体而言,规模小、集中度低、生产水平低下,随着金融资本的进入,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不可避免,未来在行业规模、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营销手段等方面,都会有大幅提升。行业竞争中,产业链完善、产品丰富、注重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建设的企业,有机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驰名的品牌。而重量不重质,盲目低层次扩张的企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会遭到产能过剩的重击。